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青岛你早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吗让我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扫墓怎么走来看看我市四个交警大队公布的四个区市的清明管制方案以及安全提示。
市北交警大队介绍:若同安路警校路段发生交通拥堵,则对同安路实行西向东单向行驶的交通调流措施,如果路堵严重,则对同安路(福州路至同福路段)进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驶入该路段。若殡仪馆周边交通压力增大,德兴路(重庆南路至南昌路段)禁止车辆东向西行驶。沿重庆南路南北双向行驶的车辆,向清江路、长沙路、蚌埠路分流。如果路堵严重,对萍乡路(重庆南路至南昌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禁止社会车辆驶入该路段。李沧交警大队建议:到九峰陵扫墓车辆的行驶路线:九峰陵园以北方向来车,预计车流量较小,行驶路线:文昌路-苍山路-陵园停车场;九峰陵园以南方向来车,预计车流量较大,行驶路线:金水路-文昌路-苍山路-陵园停车场。扫墓车辆离开行驶路线:向北行驶的车辆行驶路线——陵园停车场-苍山路-文昌路;向南行驶的车辆行驶路线——陵园停车场-苍山路-重庆中路。城阳交警提示:4月2日至4日,城阳交警将对王沙路实行交通调流,车辆在太平陵王沙路路口,只允许右转,不允许左转。即墨交警建议:而即墨的莱青线的岙东路路口至鹤山东路路口南向北方向、滨海大道的星石庄村路口至百龄园路口东向西方向、滨海大道的莱青路口至岙东路路口南向北方向、岙蓝路的流丰路路口(原留村大村岭)至莱青线岙东路口西向东方向预计在清明期间交通压力增大,有条件的市民应及时绕行。即墨交警届时将根据交通情况采取合理的现场疏导措施。清明节习俗打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清明节各地饮食习俗青岛:大葱蛋饼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闽南地区:润饼菜“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闽北地区:菠萝粿俗称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菠菠粿是福建传统的汉族小吃,在清明节有此供品,是福州特有习俗与传统文化之一。
粿皮以菠菠草融合糯米、粳米以一定比例,磨浆滤水出面泥后,所揉成。馅料有甜咸之分,枣泥、豆沙、萝卜丝、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丝等。色泽鲜绿或深绿,清新可人,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这一天不举火,吃冷食,遂形成寒食节。
江南一带:青团子青团子,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
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安徽地区:馓子馓子,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油炸面食。古代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现为日常点心。安徽地区,每逢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