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发布时间:2020-9-19 16:48:30   点击数:

古代的清明节啥样?让今人穿越到古人的时空里,你会为眼前看到的一切大吃一惊。“城中士女艳妆靓饰,接踵联肩,翩翩游赏,以致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完全是喜气洋洋的春游啊!没错,古代的清明节既有洒泪祭奠,亦有载歌载舞,互不抵牾,浑然一体。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最早是一个节气,始于周代;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介之推的故事而衍生出寒食节;唐代,由于两个节日相距太近而合二为一。清明节不仅包含了扫墓,也融合了寒食节所有的郊游、聚餐等“项目”。

清明节习俗:既有欢笑又有泪水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到了清明这天,天气回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惜春正命、纪念亡人的绝佳时机。唐代统治者允许百姓将寒食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延续至清明这天,以此强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孝亲传统,清明初具节日性质。

扫墓习俗: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蹴鞠“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吃食:子福\青团\裹粽子

吃“子福”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节诗词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26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