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清明节的历史与洪湖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在春分后十五天。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的道德情怀。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与墓祭的好时机。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吸收了中国另外二个较早出现的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是为表达对祖仙的追思,节日期间的厨房禁火、吃冷食等习俗。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因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出生在三月三,所以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唐代,清明节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去除不洁,以祈福消灾。
融汇了二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是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日。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2月7日,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年,又改为三天。
中国清明节主要习俗
清明节在公历4月4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1,扫墓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遥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各地有所差异。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
2,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扫墓之余和一家老少在乡间田野间游乐一番。
3,植树
清明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4,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
6,荡秋千
清明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秋千是在两颗树间,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人坐板上来回荡。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令食品
清明节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吃冷鸡蛋、冷馒头、吃冷煎饼,据说吃了眼睛明亮。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将麦草汁和糯米一起揉,然后包上豆沙等馅料,放到蒸笼蒸,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洪湖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洪湖西片乡镇的人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并且用竹竿和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还有的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钱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有的大姓家族,清明节聚族人于祠堂,抬香案、杀一头整猪做祭品,用族田租金买纸钱、鞭炮、幡标,由族长主持,到同族祖墓祭扫。
洪湖东片乡镇清明节上坟除草,培新土,烧钱纸 放鞭炮等。上坟之前人们不能吃早饭,而且清明节前一天准备上坟的大人小孩都要洗澡,表示对祭祀的敬意,以前,女人是没有权种去祭祖的,除非是年纪很小的女孩。
新堤清明节非常有特色,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菜和纸钱。清明节当天,新堤各个寺庙要举行“天齐会”的庙会,上演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街上男女老幼参与,非常热闹。新堤还有“挂纸”的习俗,全家人来到墓地,先要将坟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培上新土,燃烧纸钱,放鞭炮,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用五色纸,其用意表示子孙已祭拜过。
洪湖清明节还要到郊外游玩,或放风筝,或赶庙会,俗称“踏青”。清明节洪湖古时叫三月节,因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即清明扫墓,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包子、发糕等食品。洪湖民间有“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的民间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农历三月初三,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古时有男女互赠彩蛋以示爱意的传统,但流传至今已演变为煮鸡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