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谈恋爱原来也是清明节的传统

发布时间:2020-11-3 19:57:59   点击数:

请输入标题bcdef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然而,清明节真的就是祭祖的节日吗?

其实,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提到,秦汉以前没有确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直到西汉《淮南子》的出现,清明作为一个节气才正式确立,但也只是用来说明这个时候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适合春耕春种而已。

清明节之所以变成祭祖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比清明节早两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期,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因为两个节日日期相近,唐代以后,清明节便渐渐融合了寒食节上坟扫墓等仪式,成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祭祖日。

清明节不仅兼并了寒食节,还左右开弓,把比它稍晚一点的上巳节也揽进了自己的筐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介绍,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干支纪日法)。旧俗认为这天到水边洗浴,能够消除过去一年的污渍和晦气。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因为上巳和清明时间相近,习俗活动又都是在郊外举行,就慢慢地也被整合到清明节之中了。

在没被整合之前,上巳节的名气可大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叙述文人在上巳节“曲水流觞”,杜甫的《丽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人在上巳节这天,除了要在河水边祭祀消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谈恋爱!

根据《周礼》记载,这天官方令会男女,奔者不禁。不信请看记录了上巳节盛况的《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大白话翻译就是,姑娘说溱水洧水真清亮,不如咱们去看看?男子不解风情,说我已经去过啦。姑娘撒娇,再去一趟嘛~洧水对岸,热闹又宽敞噢。此处“观”字通“欢”(咳咳,不可描述)

同时还有另外一首《褰裳》,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的事情: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姑娘说,你是不是傻是不是傻。你要是爱我想我,就赶紧蹚过溱河来找我呀。不然,我可要被别人给勾搭走了。

多么大胆的时代啊,女孩子不但可以撩水,还可以撩人!

据说这个时间官方也会请一些巫师来助兴,驱驱鬼,跳跳神,可能还会有让人gohigh的weed之类的。

自从被清明节合并以后,上巳节逐渐冷清下来,可踏青游乐的活动也成了清明节的一个新传统。哀悼完祖先,在明媚的春光里临水嬉戏,再打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年的耕种。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习俗越来越丰富的清明节,或许更加辩证地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和死的达观态度吧。

今天天气清明,谈个恋爱可好?

请输入标题abcdef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有助你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走进先祖的世界。

《中国的美》是经典中国题材的涂色书。涂色纹样全部来自于中国古代器物图册等,作者是沈从文先生弟子,纺织考古学家、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王亚蓉老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下单前五名有机会获赠国产涂色书《中国的美》1本+进口彩铅1盒,一次下单三本及以上,也能获赠同样的赠品,都适合送朋友噢~(PS:节后发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30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