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的怀念

发布时间:2021-3-22 16:05:36   点击数: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和清明节可不是一回事。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韦应物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九大”清明习俗你知道哪些?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这一天,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许多多习俗,多带着慎终追远、攘灾祈平安丰穰的意义,这里举述一些常见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插柳戴柳、颁赐新火、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摊贩戏耍、清明节食俗。今个儿,给大家叙说清明习俗扫墓祭祖:“培墓”、“挂纸”民间清明节扫墓祭祖主要有两种仪式,一是“培墓”;一是“挂纸”(闽南语)。“培墓”也又叫上坟、墓祭、祭扫,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并且用银朱重描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体。除了富有家第,培土整修不是年年做。培墓的人家要准备一对“子孙灯”,祭拜时在墓前点燃,然后带回家,象征子孙兴旺。清明上坟祭祖,还有一种年年“挂纸”的作法,就是“压纸”,也叫“挂墓”、“挂钱”,意思是替祖先“盖厝瓦”修房子,表示这个坟有后嗣祭奠,不是无主的孤坟。挂纸是将三色或五色墓纸二、三张作一叠,用小石头或砖块分压在坟上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或是半埋入土里。培墓或挂纸之后,接着在墓前举行祭拜,祭奠后土(土地神)和祖灵。踏青春游清明节又是“踏青节”,是个春游的好时日。清明节到郊外上坟扫墓祭祖,这时春天过了半了,天清地明,春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所以古来在清明节就结合了踏青春游的习俗,不仅是大人、孩童、男子,连平日难得迈出门的妇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寻春。官员士子庶人都出郊省坟,有的在郊外奇花异木园圃中设宴,所以慎终追远的清明节,也充满了青春明媚、轻松游憩的气息。插柳戴柳“插柳”同时是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人们在门户上、坟上插柳,在头上戴柳条编的饰物,在宋代遍及千门万户。柳树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长,生命力强,又相传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朝就有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插柳又有一种说法称“明眼”。清明时正是柳枝青青,民间上坟扫墓之后,往往折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以辟邪,有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辟邪,妇女则戴上柳条做成的饰品。中国还有的地方,祭祖扫墓时也在坟上插上一些柳条。颁赐新火“禁火”是周朝就有的旧制,在季春出新火。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落在三月之初,也就是季春之初;寒食禁火,一过了寒食就是清明,将出新火。因“寒食”全国禁火把所有的火种都熄灭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钻木取火。清明赐火的仪式由宫中尚食内园官小儿在宫殿前钻木取火,这也含有竞赛的意味,先钻得火的人得皇上赐给的绢三疋和金碗一口。唐代皇帝颁新火,将榆柳之火赐给近臣戚里,宋朝也因袭了这种制度。荡秋千寒食、清明节时玩秋千的游戏,是锻炼身体轻矫健的一种体能游戏,传说起源于北方民族,后来传入中原,成了女孩儿们最爱的游戏。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游戏兼具禳灾的民俗活动,源于清朝。清朝习称风筝为纸鸢、纸鹞,当时人有“清明断鹞放灾”的说法,扫墓时带着风筝上坟,扫墓祭拜后就在墓地放风筝。人们将要禳除的灾祸、病情写在风筝上头,然后将风筝放上天际,等到风筝随风高飞、飞远后,就剪断丝线,意为让灾病随着风筝在风中消逝。拔河上述秋千是女子的活动,而拔河则是男子的活动了,相传风俗起于春秋时代,在隋唐代时很流行。拔河也是唐朝宫中风动一时的清明活动。拔河,古人叫“牵钩”,是来自襄汉的风俗,相传本是楚国的一种教战训练。又有说以“拔河”祈求丰穰,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的提倡。拔河怎样祈求五谷丰登?拔河游戏进行时,配以鼓节加上观众群噪歌谣,喧呼动地,震惊远近,宛然是一场祈丰年的祭典。游人倾城摊贩戏耍城市户外踏青、扫墓时,游人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摊贩丛聚成市,玩的、吃的、喝的应有尽有。南宋一代西湖扫墓时节,摊贩聚集西湖成集市,热闹情景不亚于今日。清明节食俗古代在寒食节禁火禁举炊,只食冷食,到了清明节就有新火。古人在上坟祭拜祖先后将粿子分给当地的小孩子吃,这种习俗称为“揖墓粿”(又称乞墓粿、印墓粿),象征“祖德流芳”。在祭祀完成后回家前,要将鸡蛋、鸭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将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或“蝉蜕”,表示新生。“润饼”又叫春卷,以薄饼皮包春蔬,也是一种清明节冷食。到了唐朝时立春有吃“春盘”习俗,盘中满满的春疏配上春饼,春盘可说是春卷的前身,流传到后代到今天。今日台闽一带居民吃润饼还保有古代春饼之风,也带有“五辛盘”的风味,桌面上常常不下十种的春蔬中少不了辛味蔬菜,例如蒜苗、香菜、韭菜、芹菜等等。润饼除了卷春蔬,蛋皮、豆干丝、肉丝等等材料也常见,调味以糖粉和花生粉为主。古人多样的清明节俗活动,在季春之初春光明媚中进行,不管是缅怀先人、禳灾袪病的祈福,或是踏青郊游、舒展身心的游憩,或是交际酬酢、展望未来,在身心灵各方面都展现了充实丰富的内涵。清明节,踏青节,煦煦春阳下,我们约不约?清明,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

清明的怀念张军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垂柳依依,细雨纷纷,四月总是多雨的季节,阴沉的天气总是给人压拟的感觉。不知是雨还是泪将思念装满,借一叠纸钱,借一苗幽火,借一缕青烟,将怀念寄向遥远的天边。生命是个很脆弱的东西,一瞬间便可改变很多东西。昨日的音容笑貌在今天也许会长眠在踩踏的黄土下,曾经的矛盾也好,争执也好,一夜之间便会烟消云散。然而人们总是在清明之时才会有所感悟。人在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珍惜,而当离去的时候才泪流满面。一年一年的离愁,一生一世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只在清明的时候,那些点点滴滴化成了绵绵的细雨,和着泪水让我们追悔往昔的不曾珍惜。拂去哀思的泪水,让忧愁随风飘散,无论是亲情的阴阳相隔,还是挚爱的天涯别离,我们都须抚平悲痛,心存怀念,期盼平安,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有勇气坚强的活下去,而且神清气爽的走好每一段路。天空明净,微风呼啸,千树万树,任雨飘摇。尘封的记忆在这一刻潮水般涌来,思念之情在这雨中愈加的浓烈,缅怀逝去的一切,珍惜当下,雨过之后,天空会蓝,阳光会灿烂,一切仍会美好。生命是一次茫茫无涯的旅程,我们只是渺小的一粒沙尘。清明的到来总会让我们生出一些情结,生出一番感悟。生命只是一种延续和轮回,再过若干年,我们也会长眠在这黄土之下,静静地昤听怀念的泪滴落在黄土之上的细微之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在此时此刻被击成碎片,陡留苍白。苍天无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然而有的人在创造一种思想,有的人在秉承一种精神,用自己的光辉普照苍生,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在灵魂里永垂不朽。花开有时,花落无形,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而行。行走在万丈红尘,如何拔开浮华和虚幻?如何看清这个复杂多彩的世界?如何静守岁月的美好?如何做到且行且珍惜?清明,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网络

张军良A

邮箱yiweifuping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37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