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影响几亿人的演讲谁能帮我们补上死亡一课
假如只能选一种死法,心梗和癌症,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会选癌症。
/在我们的教育中,“死亡”这门课一直缺席/
内分泌科医生经常跟糖尿病患者说:你看这水果含糖多少,米饭含糖多少,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而肿瘤科医生经常对患者说的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一句玩笑话,但却委婉地表达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
在中国的教育里,如何正确认识死亡,是我们一直都缺席的一门课。我们似乎对生死问题缺乏深思的兴趣,倒是对“生”怀有异常强烈的欲望,渴望不老不死。
网上曾流行一个段子:在自己的葬礼上你最想听到别人说什么话?“动了!他动了诶!”
这种复活的思想让人们深陷“不舍”的哀伤当中久久不能平复。古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而我们的痛苦正是在于“哀莫大于心不死”。
/肿瘤科医生眼中的“善终”/
在肿瘤科的这十年,我经历了近人的死亡。也许我没有资格去把死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我至少可以告诉你,在面对别人亲人离去时千万不要说:“我理解你。”
在肿瘤科病房,一位母亲刚刚经历她9岁的姑娘离开人世,她坐在椅子上哭得喘不上气,这时路过的护士特别想安慰她,于是走过去对这个母亲说:“我理解你。
“啊,你理解我,你孩子也死了?”这个母亲说的特别平静,没有半点诅咒这个护士的意思。但这就是她当时的心里话,因为在那个时候有人对她说“我理解你”,她所能想到的也只有:你和我一样,孩子也没了。
所以在癌症患者面前时,我一般会这么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只能选一种死法,你说得心梗好,还是得癌症好?”也许很多人都选心梗。而要我说,我选癌症。
因为起码癌症可以给你足够的时间来“善终”。
什么是“善终?中国人历来讲究五福临门,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五福临门中的最后一福叫做善终。在医学上,做到善终有3个标准:
一是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时间;二是身体没有任何病痛;三是人生了无牵挂。从这一点上看,得了癌症的患者可以把身体的病痛交给医生处理,以目前的疼痛治疗水平,我可能无法治愈,但我能保证你不疼!
那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安排好多事情,让自己了无牵挂,平静、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这就叫“善终”!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所以得癌其实不可怕。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我们经常会在感到绝望的时候说“别无选择”。可有的时候,最难的不是“别无选择”,而是“无从选择”,所以还不如在有选择的时候,正视并坦然接受它。
/写在最后:如果爸爸也死了你会害怕吗?/
我从小是姥姥带大的,但后来姥姥得肺癌去世了,所以我立志当一名肿瘤科医生。如今每个月我都习惯一个人去姥姥的墓地跟她聊天儿,说说我的心里话。今年清明节期间,我第一次带着我三岁半的儿子去墓碑前看了姥姥。
我问他:如果爸爸也死了你会害怕吗?
儿子:不会啊,我也会开车来给你送花,陪你说说话。
所以死亡是什么?是身体消失但爱没走远,因为死的反义词,不是生,而是爱!
尚书,医院肿瘤科医生,年因参加《我是演说家》走红,被业界称为最会演讲的医生;代表作有《医学不是万能的》、《将抗癌进行到底》和《医德》;时隔3年,他携最新演讲登上了MEDstar的舞台,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现在在做的事情——生死教育。
MED24医学传媒面向广大医生及医学生,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视频资讯平台。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