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春去夏犹清这首写于夏天的唐诗,浑然天成

发布时间:2025/4/8 12:59:40   点击数:

何为好诗?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心中之感发,情动于中,然后再用话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好诗。

多少年来,古人们就秉持这种理念,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融汇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如: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用敏锐的心灵,把自然中的万点繁红写得伤感迷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用明亮的双眸,把初春里的小雨润舒万物写得清新优美。

而今天,这位晚唐诗人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一首细腻优美的夏天古诗,读后令人刮目相看。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简译:

五彩缤纷的春天已离去,清新气爽的夏天已到来,放眼整个夹城,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悠闲自在。

那幽僻处的小草惹人喜爱,而傍晚的夕阳虽短暂,但世间的人们也格外珍惜。

雨后天晴,站于楼阁之上眺望远方。柔和的夕阳的余晖透过小窗,闪现一线微弱的光明。

傍晚时分,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归巢之时,它们飞翔的体态显得格外轻盈。

简析:

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一句点出时令,冷暖适宜的初夏,

春天的离去,夏天的到来,南方桂林的山水,秀美幽静,令人无比欣悦。一“深”可见诗人居所幽静,一“俯”字可见诗人居住之高。

这一句点出诗人是在高处阁楼观景,俯瞰城外之景,情随景动。

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与诗题“晚晴”相互呼应,则重点描写初夏雨后动人的晚晴之景。

一抹晚晴,平凡而有情,倾注了多少诗人不得而知的心思!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这是苏轼潇洒淡然的人生情怀。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这是黄庭坚了却公事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

而李商隐心中的晚晴,有情有义,用温柔的余晖抚慰那幽僻处的小草,让它生意盈盈。

这,就是诗人的独特处,使这普通的小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而世间的人们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虽短暂但温情脉脉。

总的来说,颔联寄寓着诗人幸遇欣慰的同时,也不期地露出淡淡伤感之情。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一句诗人则继续把晚晴描写得更加细致入微,上句由内而外写景,下句反之。

雨过天晴,于高阁上远远眺望,,天地仿佛更加宽广,更清更远了。

这一联虽无直接写晚晴,却隐含其中,而且描写之时更加柔和清淡,故“微注”一词可见出,微弱的光线映照在轩窗上,虽不明亮,却能让诗人的房间一片明朗。

“明”字用意深刻,不仅写出夕阳之色明,也写出了诗人心态之清明。

幽居小城,单调而孤寂,但自然万物复苏萌动,这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灵抚慰。

诗的最后两句“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中“飞鸟”意象构思奇巧:

其一巧在于借飞鸟相还点出题目晚晴,其二巧在于,以飞鸟喻己,写出诗人心情之轻松,可由“轻”字体会到。

有人说:李商隐的咏物诗自成一格,体人之所未体,察人之所未察。

诗人总是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契心灵的物象加以转化阐发,注入个人情感,暗含着作者对未来生浴的无限向往。

全诗描绘了初夏雨后晚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初居桂林时的欣慰之情。

诗中借景抒情,以幽草兴起晚晴,既有细致优美的描绘,也有曲笔的抒怀,可谓是诗情、景色,哲理融为一体,寄兴悠远,浑然天成。

-END-

作者:诗文Lif生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76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