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易经的智慧清明要三做,后代福气来,清
根据《易经》原理,春天万物生性,春天就代表着“生”,因此,春天的气息是主“生育”的,在五行中称为“木气”。春天分为三个月:寅月、卯月和辰月,相对的就是农历的二月、三月和四月。
其中,寅卯两个月属于木,辰月属于土,《易经》认为:春天的木气归土之后,才能生夏天的火气。所以,辰月就成了春天生育之气消亡后的时期。人由父母所生,根据《易经》相同事物分属同类的原理,辰月生气消亡,就等同于人的父母去世。因此,作为辰月的第一个节气——清明,自然就成了祭祖的日子。
国人自古至今都比较重视礼节,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大年三十等节日,孝子们都会给已逝去的长辈上坟祭拜。
《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清明要三做,后代福气来”,那么在清明节,究竟要做什么呢?
1、要待在家里,不要乱串门在清明节,据老人说,这天咱们最好要待在家里,可以在家里栽花种草,也可以在小院子里面种瓜点豆,毕竟到了清明节了吗,气温已经稳定,而且也没有了霜雪,在家做这些事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收获绿色产品有利于健康,可谓是好处多多。
那么老人为啥强调这天做这些事情呢?原因是怕人们闲了,特别是不去祭祖的妇女们,会乱串门。在清明节去串门的话,会被别人认为不懂道理,也犯了很多人的忌讳,所以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为妙。
2、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清明扫墓,即为“墓祭”,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清明一定要扫墓祭祖,后代才有福气。
清明扫墓时也有一些禁忌要注意:忌在墓地拍照留念。现在人们喜欢拍照发朋友圈,不管是扫墓的亲朋合影,还是与墓地合影都不妥。忌穿大红大紫。扫墓时尽量穿素衣,衣着整齐,以示对先人的尊敬。
还要注意扫墓时间。过去民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现在各地区有所不同,只要在清明节期间扫墓均可,错峰出行,下午3点前结束。
3、清明节插柳吃鸡蛋清明之时,柳枝刚刚发芽,正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只要插在泥土之中,成活的概率极大,所以有"无心插柳柳成荫"、"年年插柳、处处成荫"的说法,有后代兴旺之意。此外,“柳”和“留”谐音,表示对逝者的不舍和挽留之意。
北方清明节有吃煮鸡蛋的习俗,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鸡蛋营养价值高,吃鸡蛋能补充体能。旧时寒食节有“禁火”的说法,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虽然现在每天都可以吃煮鸡蛋,但清明节吃煮鸡蛋意义深刻,鸡蛋可以祭祖用,还可做成其它美味供一家人享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易经》的浅显见解罢了。
不过现在,清明节祭祖,已经成为咱们民族的一个传统,正确的祭拜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据老人说这天一定不能嬉笑打闹,要恭敬严肃,总之这天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当然,这许多讲究不可避免的会有迷信的成分,我们可以批判地接受吗?
其实,清明节祭祖和《易经》一样,早已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底蕴!而《易经》之所以如此广泛和深刻,是因为其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儒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的五经之首;道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三玄之冠。冯友兰教授之所说:“《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易经》,因为其中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我们不妨多多研究一下。
我平常很喜欢读《易经》,因为它是一本真正的智慧之书。正所谓阅尽世间万本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
也有很多朋友经常跟我抱怨,我们一般人很难看懂里面的文言文,并且要是刚刚开始学易经的“小白”也很难学会。一般我就会建议他们读一读我现在正在看的《图解易经》。
这《图解易经》将那些看不懂的文字用白话文详细讲解,那些背后深藏的奥秘和智慧,用图解的方式画给你,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将易经中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一读,便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智慧,似乎一下子豁然开朗。
这本《易经图解》才59块钱,也就是几包烟钱,就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伟大智慧,让你受益终生!可以买来自己阅读或者送礼,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感兴趣的人点击下方商品卡链接,即可购买~
图解易经原版原著白话版周易全书小店月销量64¥5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