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0-7-8 14:07:06   点击数:
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703361.html

从年起,每年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过清明节?有何意义?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称三月节,在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年阴历有个闰七月,接下来年、年连续两年清明都出现在阴历的二月,阳历的时间只差一天。年的清明又是在阴历的三月初九(阳历的4月4日)。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这便是古书上所谓“斗建”。《淮南子·天文》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北斗星指子则为“冬至”,冬至后天,北斗星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以为,万物到了这个时期,都“洁齐清明”(《孝经纬》),所以才把这一天所代表的节气叫清明。

清明是怎样从节气变成节日的

清明本是农事节气,四川农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时令谚语和农事谚语。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播谷,小满栽秧。”“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种棉多结桃。”“清明种棉花,秋后大把抓。”“清明种瓜,车装船拉。”“清明种菜,有吃有卖。”“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等等。那么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为节日的呢?这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上巳和寒食是分不开的。

(一)古代的上巳节

上巳,指三月上旬巳日。古人用干支纪日。所谓上巳就是上旬的巳日。然而十个地支的排列随甲子变动,有的月份只有上巳和下巳。如果出现此种情况,上巳节就可能拖得很晚。因此,魏晋以后,普遍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

根据相关史料可见,从周至汉,人们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边举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死亡复活”仪式。秋去冬来,万木萧瑟,动物冬眠,大地沉寂,一切好像死去一样。然而,冬去春来,大地苏醒,杨柳吐青,虫蚁惊蛰,百鸟啼鸣,万象更新,春天战胜严寒,自然界又复活了。此时,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走向原野,走到水边,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采香草薰除秽气,为大地招魂,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回到人间。上巳节,原本的文化涵义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

但是到汉魏时代,上巳“招魂”“祓除”的祭祀活动增加了许多“娱人”的成份。人们这天来到水边,不光是为了举行祓除仪式,特别是王公贵族,似更注重游乐。少男少女,手执柳枝,嬉游河曲,清水濯足;文人雅士,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人们将椒酒洒在柔绿的草地上,倒进河流中,希冀消除百病,祈求吉祥。漂浮着素卵(枣子)的清波上,还有人在划龙舟。

民间生育习俗,“洗三”时婴儿澡盆中要放枣、花生之类吉祥果,取其“早生贵子”和“岔花生子”之意。上巳节古人将枣子放入江河湖泊等天然大澡盆中,应该是欢庆大地和人类在春天里获得复活再生!

(二)古代的寒食

“上巳接寒食”,寒食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要刮大风,下暴雨,俗称寒食。因此,寒食又称百五日,三天之内,民间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1.寒食节禁火源于先秦改火之俗。《论语》《管子》《周礼》等先秦典籍都记载古代流行改火的习俗。我赞同汪宁生先生对改火之俗的人类学解释:“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即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然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动辄就生新火,而是采取保存火种使其昼夜不灭方法,来保证人们取暖、炊爨、照明等日常需要。

唐宋时期,改火之礼确又恢复。宋代以后即无闻,而寒食之俗一直保留到近世,时间为清明节前二日。

2.汉代以后,民间逐渐把寒食禁火跟介子推联系在一起,这不过是后人附会。

寒食禁火,最初以一月为限,后东汉周举出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刺史,强制推行三日火禁。

寒食习俗,除禁火外,还有吃餳糖大麦粥(因是煮粳米和麦,捣杏仁做成,因又称杏粥,又叫醴酪)、斗鸡、镂鸡子(雕画鸡卵,犹如后世染红蛋)、斗鸡子(可能是比赛雕画鸡卵之戏)、打球(即蹴鞠)、荡秋千、施钩之戏(似即明清时的拔河之戏)等民俗活动。这些习俗都是很古的(参见《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岁华纪丽》“寒食”条)。

3.唐代的寒食节。唐代,寒食已发展成为全国性极为隆重的节日(见王冷然《寒食篇》)。敦煌卷子伯号载唐代开元年间的诗人王冷然《寒食篇》诗,首句便说:“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眼前。”可见唐人对这一节日的重视程度。从王冷然《寒食篇》里,还可见唐代寒食节的习俗有:(1)禁火;(2)荡秋千;(3)簸瓊(掷骰子);(4)抛球;(5)打马毬;(6)斗鸡;(7)春游。此外,其它唐诗中反映的寒食习俗尚有:(8)斗鸡子(元稹《寒食夜》:“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9)放纸鸢(风筝)(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不得高飞便,廻头望纸鸢。”);(10)蹋(踏)青(白居易《寒食卧病》:“諠諠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11)吃枣糰(白居易《寒食日过枣糰店》:“寒食枣糰店,春低杨柳枝。”);(12)墓祭等。其中墓祭是唐代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

唐诗中多有寒食墓祭的风俗描写,例如:

王建《寒食行》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三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上引唐诗可看出两个问题:(1)由于唐代墓祭选在寒食禁火期间,因而纸钱不能火化,只能像后世挂坟笺一样挂在坟头,所以才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的景象!(2)寒食节期间,浪迹天涯的游子不能回乡到自家坟茔墓祭,往往来到河滨水际,举家大小望乡拜祭,所谓“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4.寒食节的文化意义。从寒食节主要活动看来是禁火换新火和墓祭两项。送走死火取来新火,万物“洁齐清明”,也有复活的意思。而墓祭是孔子提倡“慎终追远”的一种仪式。孔子认为对父母孝,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来祭祀他们。“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说到这里,我不由得要对新出现的“网上祭祀”发表点意见,孔子认为祭祀十分重要。祭祀要按照“礼”的规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论语·子张》),要“真诚”,做到“事死如事生”(《礼记·中庸》),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洋洋乎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不能让别人代替,“吾不与,如不祭”(《论语·八佾》)。“网上祭祀”,似乎少了真诚和敬意。古代,远离故乡的游子还晓得在水边遥祭,难道我们就不能离开电脑去正二八经地对父母的坟墓叩个头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小雅·蓼莪(lue)》)郑笺:“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墓祭则有感恩的意思。尽管寒食节的民俗事象很多,但主要是改火和墓祭两条,而后来被清明节继承下来、流传至今的最重要一条却是墓祭。因此,从整体上看,可以说寒食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三)清明节的形成

“上巳接寒食”,“改火清明后”(郑辕《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的时间往往重叠,寒食和清明紧紧相连,寒食禁火三日,至清明才换新火。因此,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习俗,界限在唐代已不那么清楚,至宋代以后,便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唐代人非常重视清明节,孟浩然《清明即事》诗便说“帝里重清明”。

唐诗中题为“清明”的诗歌很多,其民俗内容实和上巳、寒食纠缠不清,可以说兼而有之。例如:

杜甫《清明》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日晚,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江按:题为《清明》,描写的民俗事象却是上巳日水边“祓除”。)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一作郎)贬虔州》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餳和冷粥,出火煮香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江按:题为“清明”,描写的景象却是寒食节。

唐代的清明节的民俗事象基本包括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民俗事象,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宋代以后,随着上巳节的消歇和寒食“改火”习俗的消失,清明便完全代替了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

第二,关于清明扫墓上坟的时间。清代和民国刊《华阳县志》称,清明节“前后数日”都是上坟时间。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从节气变为节日是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日———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的。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复活节”,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化群体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从年起,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其意义在于让我们世世代代不要忘记丢失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清明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启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时,这也是对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表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了新的视野。让我们认真过好清明节,热情地讴歌春天,拥抱自然;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先烈,为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不懈努力奋斗!

(本篇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温馨提示:如果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22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