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春日如许清明风俗征集活动获奖者名单公
思政章恩未
英师陈鲜鲜
科教严雯
护理牟丽娟
小教陈欣哲
汉师裘皓琦
请欣赏获奖作品01思政章恩未杭州富阳区常绿镇
望清明,挑花馃,是常绿清明特有的风俗。得用长环篮装担,篮呈腰子形,篮环很高。清明馃放在篮底,长环篮上搁个相配的竹簟匾,花馃摆在上面,花花绿绿,非常好看。
花馃以米粉为主原料,掺入各种颜色的植物汁液,揉搓成团状,然后用剪刀、牙签、银簪等工具,做成各种各样的花和动物,如牡丹、海棠、茶花、公鸡、鸳鸯、小猪、小狗等等。
一斤米粉要做20多个花馃,一担有多个,相当精细。先用手捏成要做的动植物雏形,再用剪刀、钳子、牙签、银簪作工具,进行精雕细琢。后来,越做越精致,动物眼睛用芝麻,有的还在屁股或翅膀两端,插一根弯曲的细铜丝,在铜丝上粘米粉团作尾巴或翅膀,摆放后稍一动桌子,便会抖动起来。花馃的形状以动植物为主,植物有海棠、牡丹、茶花等花,动物有十二生肖,还有鸳鸯、鲤鱼、狮子等。
做好后要蒸,一般是晚上,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一般蒸15分钟,过头要塌倒的,歪歪斜斜不好看。蒸好后用扇子扇冷,亮晶晶的煞是漂亮,第二天装担。常绿花馃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立花和睏花二大类,就是站立的和横卧的,立花馃易翻倒,装担、挑担时都要注意,不能有大的晃动。
02英师陈鲜鲜温州永嘉
我是一个温州永嘉人,对于清明节,我的脑海里不止有上坟这件事,还会想到一样我们的当地美食——清明饼(也叫棉菜饼)。
清明饼是我们温州人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的一种美食。它的口感是糯糯的那种,但是里面的馅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你爱吃甜,可以放红糖,如果你偏爱咸的口味,那就可以做萝卜丝馅或者咸菜馅。清明饼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最终成品的味道也是真的一绝。清明饼的饼皮是棉菜,棉菜是乐清话,它的学名是鼠鞠草,清明时节,乡下的田埂随处可见,取材是非常方便的。摘到了棉菜以后首先要把它洗干净,然后要把它放在捣臼里,可能很多城里的孩子并不知道捣臼是什么,就是一种容器,要用非常大的锤子,反复去锤棉菜,而后要加入糯米粉,让他们融合在一起,继续捣。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体力的事情,因为锤子非常重,而且讲究配合,一个人负责抡锤子,另一个人要在锤子拿起来的片刻用手去翻动糯米并且不断加水,经过这样敲打的皮才会糯且香。接下来就是准备馅料,我的家人都喜欢吃咸的清明饼,拿萝卜丝馅为例,不仅仅只有萝卜丝,还有瘦肉,葱,新鲜的当季竹笋,以及虾皮。馅是要事先炒熟的,因为生的直接蒸不容易蒸熟。准备好皮和馅以后,就是包饼的过程,首先要把面团揉成一个个小圆,再把小圆平均捏成斗笠状把馅料包进去,封好口以后就可以直接上锅蒸了。隔水大火蒸15到20分钟就可以出锅啦。一口下去,不仅有棉菜的清香还有馅料丰富的口感,真的超满足。
03科教严雯衢州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在浙江的西边,有着一个喜欢吃辣的小城市——衢州,这里被别一些外地人称作“小四川”,所以在我的故乡衢州,清明节有着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口味”和风俗。
在衢州,我们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风俗“扮清明”,据我了解,这个风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会把小孩子扮成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然后去城里搭台表演,在乡下的人家会带上家人赶到城里来拜城隍庙,整个衢州城都会非常热闹。
特殊的味道,衢州的清明果,是和其他地方的青团完全不一样的。里面包有辣味的咸肉丁、豆腐干、鲜笋粒。在锅里炸至两面金黄黄,一口下去又脆又鲜,艾草的香味又萦绕在鼻腔,令人回味无穷。
04护理牟丽娟兰州
清明时节,比起踏青郊游,被传统道德文化熏陶的兰州人会更加注重祭拜祖先!在甘肃首府兰州,我们把扫墓叫“上坟”。在清明节前几天,即便大雪封路,狂风肆虐;即便忙忙碌碌,日理万机,每个家族的每个家庭总会派出几个代表,放下手中的事,风雨无阻的聚在一起去先祖坟前祭拜烧纸钱。
在我家,“上坟”祭祖不仅是祭祖那一天的事,而是在清明节前十天便开始准备了。爸爸会买来一摞黄色的长方形状的纸片,然后我们拿着沾着红色染料的印纸钱的印板一个又一个的印在黄色的纸片上。虽然重复的动作很累,但是我们明白这样不仅可以表达我们对于祖先的敬重和思念,而且有让祖先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心想事成的美好寓意。除了印纸钱,我们还会把茶叶,枸杞,冰糖分别包在白色的纸里,买点水果,煮好银耳汤,一同敬献给祖先。图中便是我们回家乡“上坟”的路上所拍,可以看到乡下的道路已铺满白白的一层冰,陡峭的山路显然让我们的上山路难上加难!上山一步,下滑两步,加上不停的摔倒,这样的窘态让我们啼笑皆非,但是沿途家乡美景,让这段路程变得美好而难忘!
清明“上坟”对于我们不仅是祭拜祖先,更是凝聚家族关系、教导孩子敬重祖先、提醒我们不能忘本的重要方式。
05小教陈欣哲浙江宁波
清明节那天,阳光明媚,在早上,一家人会一起到郊外踏青。张岱的散文《陶庵梦忆·日月湖》:“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写的就是宁波人清明踏青之盛况。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垂杨新绿,绿草如茵。大人们都席地而坐,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孩子们则在一旁放风筝,因为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在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到了下午,大家会一起割艾草,熬制后将艾草的汁液拌进糯米里,做成青团、青饺、麻糍,里面裹上自己喜欢的陷儿,吃起来软软糯糯,还带着一股青草的香气,有祠堂的家族还会祠祭,做清明羹饭,不仅仅是为了祭祀祖先,更是为了给后人祈福。在晚上,长辈会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或者门户上,名为“插柳”,小孩还会带上用柳枝编的帽子,寓“思青(亲)”之意,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因为杨柳生命力强,插土即活,妇女还会“结杨柳球”待在发髻,寓意“红颜不老”。06汉师裘皓琦象山石浦镇
大清地明,风筝迎春归。
——象山石浦篇
“一月龙灯二月鹞”
在象山,风筝被称为“鹞”。节日里,石浦镇老年协会组织开展风筝公益培训。风筝爱好者们学习削篾、搭架、轧制、剪纸、糊纸等一系列制作步骤。
清明祭祖,忆苦思甜,宛如从前。
“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
人们在家中祭祀,俗称“做清明羹饭”。传统有十大碗或十二大碗,其中红烧肉和鱼制品是久驻菜肴,米饭必备一碗,还有寓意“出头”的出芽蚕豆,其他的菜肴家家或有不同,但不外乎毛蛤、麻糍、米馒头、芹菜香干一类。“清明羹饭”的摆盘也十分讲究,一桌十碗,三面六凳,杯筷十二,敬对神明。
海山仙子国,万象“佳肴”里。
石浦的清明特色当属青皮麦饼筒。
做法:小麦粉加水、适量盐、食用油拌匀,然后拌入麦青。温火烧熬盘,烙成皮子,包卷海鲜等菜肴十余碗,如绿豆面、炒肉丝、鲜鲳鱼、炒米面、蛏子、炒鲜鱿鱼丝、蛋丝、虾仁、大蒜苗炒肉、洋芋丝等。
石浦人家的天伦小聚,一桌清香劲道的青麦饼筒足以言矣。
PS.请获奖人员开学后来
文澜书院办公室领取精美小礼物~
END编辑
文澜书院分团委宣传部余文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