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文化传承潮州清明习俗,你了解多少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4日或5日。潮州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禁火寒食
相传源于春秋名臣介子推,护驾晋文公重耳复国功成身退,带其母悄然隐居绵山。重耳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烧林,子推宁死抱树身焚。重耳为悼念他,于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难之日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
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精面粉拌入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馅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朴枳粿
清明前后,朴枳树萌发新叶,民间有采嫩叶制粿的风俗,朴籽棵是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帜)捣烂,与大米一起毒成粉末,过筛出粉精。朴籽树为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味清甜,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裸品呈浅绿色,就成为质优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
食麦粿
用小麦碾磨成麦粉,与白糖或红糖充分搅拌后,可揉成包形(称麦包),也可揉成片状,分别用蒸笼蒸熟或在铁鼎上用花生油加热煎熟而成。小麦味甘,能止烦渴、咽燥,利小便,止虚汗,养肝气养心气。
祭墓“挂纸”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诗也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寒食禁火与清明节令紧相连,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扫墓,祭奠祖先之风俗,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寒食与清明并称,扫墓民间泛称为“过纸”(潮俗有“过春纸”和“过冬纸”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谓之“挂纸”。世人扫墓要整修墓地,并用银珠、沙绿(红、绿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纸条用“土圪泥”压紧等等,这些都是古俗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挂纸”古俗,与当今大力提倡文明扫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郊游踏青(图为潮州凤凰山)
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州清明节习俗有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隆重了,但是当代清明扫墓,纪念英烈,机关团体和学校,常在清明节组织队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纪念碑和陵园举行纪念活动。
(图文源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