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诗词中的清明节,一半明媚,一半哀伤
古诗词赏析
看久了会写诗的
往期精选
\04\04
春城无处不飞花……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十首古诗,读懂便受益一生!
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最有名的属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一开始就为清明定下了一个“愁”的基调。
清明处于暮春之际,清明过后春事慢慢结束,
落花满天,细雨纷纷,确实容易引起人的悲伤情绪。
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有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之句,
风雨凄凄,教人不忍见闻;
他也有“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之句,
都是凄凄惨惨戚戚,
因为清明节对吴文英来说不只是一个节日,
更是他与爱人分离的伤痛日子。
“西园”,在苏州,是吴文英和情人的寓所,
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实在是一个悲欢交织之地。
这一年清明节,西园依旧是那么美好,
“嫩阴绿树”,芳草萋萋,绿树葱茏,正是游春的好去处。
只可惜,伊人已经不在,良辰美景都是虚设,
故地重游徒增伤感,因此“载花不过西园路”。
对于陆游来说,清明节更是不同寻常。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它并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一种挥之不去的缅怀,一种浓浓的乡情。
曹组在清明节临近时喟然叹曰: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清明节又快到了,美丽的春光还如当年,
只是人已不再如昔。
词人旧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
身边却没了当年的酒伴,
思念之情、今昔之恨,喷薄而出。
高翥笔下的清明更加凄怆——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冥纸成灰,漫天飞舞,好像白色的蝴蝶;
思亲情切,泪滴成血,仿佛染红了杜鹃花。
景色之凄惨,人心之悲痛,
在这两句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炎看到的清明雨不是纷纷的细雨,
而是“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只是作者身为流浪之人,
遇上这倾盆大雨,尽显狼狈之相。
雨势越大,愈衬托出他的心酸悲恨,
因此“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这种酸楚,除了羁旅之人,无人能解其中味。
清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悲伤,
因此它是一个十分伤感的节日。
但它同时又是春光明媚、山清水碧、
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
是人们走出家门赏春踏青、欢饮宴游的好日子,
因此,它也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节日。
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言清明节时的西湖正是美好的时候,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则更加细腻地描写了清明美景,
恬淡清新,丝毫没有悲伤之情。
辛弃疾在为朋友的祝寿词中写道,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更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调。
也有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指出清明游春之乐。
薛昭蕴将清明的美丽与自己得意中举结合在一起,
发出“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的感叹,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亦有柳永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吴潜的“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所写之景皆明媚灿烂,令人愉悦畅快。
其实,古诗词中的悲愁也好,欢乐也罢,
都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皆因诗人用一颗善感活泼的心灵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因此,不要太计较诗词中的悲愁与欢娱,
只要它能打动我们、感发我们,
它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