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文化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发布时间:2021-10-17 14:03:08   点击数: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5201055.html
今日清明

清明节是出现于唐代的民俗节日,凭借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祭祀先祖;踏青、插柳、蹴鞠、斗鸡、斗鸡子、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与农事有关的祀蚕神、轧蚕花、饭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外在于自己又包含自己的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感恩情怀、生命意识与应时精神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文|张勃

“生身不忘宗,

千里赶上坟”:

感恩情怀

感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恩,即一个人能够从内心意识到并记住他者对于自己的恩惠和帮助,并由衷生发出感谢之情;二是图报,即有回报别人恩惠的心愿和责任感,并努力体现于实际行动上。古人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知恩图报,是人间最大的善行,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

  感恩之所以重要,根本上在于人既是一个由父母生养的血肉之躯,又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他从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要这个世界上存在、生活,首先要从所从属的组织、群体里获得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即一定要受惠于某个组织或某个组织中的个人。得到恩惠,就要回报,只有形成受恩与回报的良性循环,个体才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运行。当然,感恩不止于人对人、对社会组织的感恩,人还要感恩自然,因为正是从自然界,人类获取了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十分强烈的知恩图报的思想,此后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在我国传统社会,祭祀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感恩,应该受到祭祀的,是那些有功于民的、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有开国功勋的、能够抗御大灾害的、保卫百姓不受祸患的人物,是人民赖以识别四季的“日月星辰”和作为人民用度来源的“山木川谷丘陵”。

《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

在这里,祭祀就是祭祀者对祭祀对象心存感激之情并以献祭的方式进行回报的仪式。知恩图报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二,就是人们极力赞扬那些知恩报恩的人或物,而对忘恩负义之徒则进行无情的鞭挞。许多传说、故事、戏曲都是围绕着施恩报恩展开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者多获益,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者必受惩。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清明节有关的介子推传说,也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老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火,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节日期间对天地自然和有功之人进行祭祀,在我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仲秋报社,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话,那么清明节的扫墓祭祀,主要就是对有功之人的感恩。

众所周知,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享受生命意义、营造生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个存在来源于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因此,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所以父母之恩,恩重如山。对于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来报答。在儒家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培修坟墓、烧纸钱、奉鲜花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父母的生命也是有来自的,所以清明时节不仅要祭祀自己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家族的合祭,是对于血缘祖先的共同感恩。

清明祭祖扫墓图

然而,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备生命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要拥有生产的技能,生活的知识,发现、领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等,而这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的前人。他们是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创造者,民族和国家尊严的维护者,我们是在主要由他们创造、传承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安身立命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所以他们也是感恩的对象。“报本崇初祖,数典颂轩辕。”清明节对黄帝、炎帝、伏羲、女娲、大禹等人类始祖或人文始祖的祭祀,对革命先烈以及介子推、李冰、诸葛亮、戚继光等具有高风亮节或为国家、地方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的缅怀,同样是感恩情怀的动人释放。

人活在世上,应该懂得感恩,应该有感恩情怀。懂得感恩会将一个人导向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宽容,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共荣。然而,感恩情怀并非生而有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后天的培育。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祭扫活动,将生者周期性地置于和先人共处的情境之中。“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在千里赶上坟的路途中,在先人的坟墓前,一个人总会重新回想记忆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强化了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

慎终追远、珍爱生命、

敢于担当、追求不朽: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人类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噩运。个体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划定了生命的起点,经历一段时间的滑动后,最终走向死亡。个体生命有死有生,生死异处,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生命现实。基于这个现实,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表现出的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一,他们看重生存价值,认为生命短暂而宝贵,必须珍爱生命。其二,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终而追远。其三,努力超越生命的短暂,追求生命的不朽。这些关于生命的基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明节习俗活动的生成,并在清明节习俗活动中得以显现。

中国人珍爱生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积极享受生活之乐,欣赏生命之美。踏青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此时,大江南北已是生机盎然。溪畔枫杨的爆芽,河边柳枝的抽绿,园里红杏的初绽,筑巢燕子的呢喃,都召唤着人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时候,人们常走出家门,踏青郊游。踏青是对自然生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46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