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山居秋暝的诗意

发布时间:2024/2/1 14:57:30   点击数:

《山居秋暝》的诗意: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胶暖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滨滨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盘。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一、作品解析

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空旷的群山刚刚下了一场雨,夜晚的降临让人感觉到已经是初秋了。皎皎明月从松树的间隙洒下来清光,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着。竹林发出了喧响,知道是洗衣的姑娘回来了,莲叶轻轻摇想是上游荡下来轻舟了。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然可以久留。

二、创作背景

1、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全诗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首联写的是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3、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4、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意。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了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5、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是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体现出诗人对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6、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且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作者简介

1、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被后人称为“诗佛”,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被后人称为“诗佛”,存诗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茱萸》等。

四、作品解析与赏析

1、《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推荐解析: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赏析:《相思》这首诗借咏物而寄相思。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王维很善于用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推荐解析: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的时候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了我一人。

赏析: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五、主要成就

1、诗词成就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扩大了山水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2、绘画成就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画学秘诀》。

六、人物评价

1、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2、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61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