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5 15:52:02 点击数: 次
现代人对杜牧的《清明》误解甚深,例如这“路上行人”,现在大多数人都理解为在路上行走的人,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重新读一读这首诗。读诗,平声宜读低拖长,仄声宜读高读短,入声字则最短促。“清明时节雨纷纷”,其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平。这句诗中“节”是入声字,因此整句诗应该读为“清-明—时-节·雨-纷—纷————”,其中标为黑体字的“时节”时全句音节最高的地方(下同),而这也正是诗人要特地强调的地方。现代人读这句诗,往往将“清明”二字读得最高,以为诗人着意强调的是清明,其实不然。诗人强调的是“时节”,强调这是一个不同于平日的日子。这一天,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要停下平日的生活,共同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上坟祭祖,表达对先祖的怀念,祈求先祖的保佑。但通读全诗发现,诗人仿佛置身世外一般,竟然没有去做这一件普天之下的人都会去做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第二句里。“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诗中的“欲”字为入声字,因此整句诗应读作“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里,诗人强调的是“路上”和“欲断”。那么,谁在路途之上旅途之中呢?自然是诗人自己。这也就解释了诗人为什么没像其他人一样去祭祖,是迫不得已,而不是不愿意。因此才有了“欲断”之说。“欲断”就是想要断,其实断不了。诗人想要魂魄离了自己的身体,回复家乡,上坟祭祖,可这件事无论如何却是做不到的。“欲断”是理想,不能断是现实,这让诗人内心如何不能痛苦忧愁万分呢?因此诗歌第一句中的“雨纷纷”便是在渲染一种悲凉凄楚的氛围。诗人心中痛苦忧愁,欲寻酒一醉而解愁,但他是个旅途中人,人生地不熟,于是才有了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是”,其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其中“借”字为入声字,因此这句要读为“借·问—酒—家——何—处—是—”。诗人在此句中强调“借问”与“何处是”,表明他急于找到喝酒的地方,一醉解千愁;同时也再次说明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路上行人”,羁旅他乡,见他人上坟祭祖络绎不绝,自己心中是多么痛苦忧愁。但最后的答案却是令人失望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的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牧”字为入声字,因此这句读为“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此强调“遥指”二字,意在告诉我们,他想要寻觅酒家,他想要一醉解千愁的地方,在遥远的杏花村,可望而不可即。欲解愁而不得解,心中的愁苦便又增加一倍,可谓是苦上加苦,愁中添愁!现代人读这句诗,却往往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70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