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十五夜望月同步学习提升
一导读
中秋月夜,望月怀远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这一天,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共享团圆时光。而诗人却无法回家,只能独自面对冷月,思念家乡的亲友,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寂寞啊!
二要点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课前预习探究
《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可以按照景物出现的顺序背诵前两句,然后根据翻译,理解后两句的意思,多读几遍,直到背会。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④栖:鸟类停留,歇宿。⑤冷露:秋天的露水。⑥湿:打湿。
⑦尽:都。
⑧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念亲人的思绪。
⑨落:在,到。
(luò)降落落地
(là)落下丢三落四
(lào)落枕
四内容梳理
五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六从诗词学知识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地白清冷(或寂静、凄凉等)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诗歌描绘的画面。
月光洒落庭院,地面一片雪白,鸦鹊在树上栖息着,秋露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点拨: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出前两句诗中的景物,然后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用合适的词语来描绘画面。
七主题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中秋的月色和望月怀远的情思,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友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八感悟:
《十五夜望月》以月寄托相思,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人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寄托恋人间的相思之苦,或蕴含对故乡家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九朗读节奏划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古诗词难点突破: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示例:
《寒食》写了寒食节赐火的习俗。寒食节禁火,日暮传蜡烛,皇帝将火种赐给王侯新贵,以示恩宠。
《迢迢牵牛星》与七夕节有关。
《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节望月的习俗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这一天的月亮又圆又亮,所以亲人们都会在一起赏月。久而久之,赏月就成为中秋节的一种习俗。
其他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了重阳节登高、插菜莫的习俗。
②王安石的《元日》中有“爆竹声中一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了春节时放爆竹屠苏酒的习俗。
十一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词拓展: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更多学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