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7 11:20:57 点击数: 次
说到清明,你脑海中肯定会想到一首古诗,那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我们都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故事发生的背景却没那么的简单。年少的杜牧曾经也是满腹经纶,志在千里,初入仕途,正直边疆战乱,便向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提出了几条自己关于军事的见解,并且大获成功,这点和年少的王阳明类似。之后更是文采卓然,在仅仅23岁的时候便写下了震烁古今的《阿房宫赋》,灭掉六国的不是秦国,而就是六国、灭掉秦国的同样也不是六国,而是秦国。这般见解,直至问题的本质,任何事物的衰亡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同样也隐晦的指出了唐王朝正在经历着这样的衰亡而不自知。但任何世界都不那么的完美无缺的,福兮祸之所倚罢了。杜牧和当时的另一位当权人物牛僧孺关系非常要好,两人都主张改革。但是我们前面提到了,是李德裕将杜牧一手提把上来了,对于晚辈的杜牧来说,这就是恩师,必须得尊师敬长。所以杜牧就很尴尬了,虽然属于牛僧孺之党,但又是李德裕培养的人才。虽然是李德裕的女婿,但又不同意他的治国之道。为之奈何,为之奈何啊,只能被迫的脱离长安的核心权力圈,流落天下、哪怕是在清明时节,也不得行路。所以在这样的时节,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不能不让人借酒消愁啊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支撑我的才华厚重了几篇文章虽然从不相信所谓的天妒英才人生苦短却始终不能伸展一腔热血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宽恕我的傾颓驱散了大雁好吧梦醒之后更是阴雨连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73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