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

发布时间:2025/4/13 20:25:31   点击数:

眼看三月即将过去,四月马上到来,四月到来,清明节也会接踵而至。提起清明时节,人们便会忍不住想起那首由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千古流传的古诗《清明》。正如这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清明节的时候,天气就如同那王母娘娘的脸色那样,变脸很快,说下雨就下雨,说不下就不下了,路上走路的人啊,个个都怀着忧伤的脸色。

其实像这首古诗那样,总结出了古人经验的话语还有很多,俗语也有不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俗语也是关于清明节的,它就是“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这句话是明面上的意思通俗易懂,但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古人的智慧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本篇文章吧。

01中国传统俗语

俗语是什么,它和成语有些类似,都言简意赅,但与成语不同的是,它口语性强,说出来通俗易懂,表达的意思也更完整。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已经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一般通过口头转播,是定型的艺术语句,代表了民间大众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俗语,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认识自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例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第二类是认识社会和社会活动经验的总结,例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第三类是一般生活经验的总结,例如“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会穷”。

俗语的起源已经无法研究了,早在文字诞生后,就产生了俗语,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各国同样都有自己的俗语。那么说了这么多,这句“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02扫墓不过三代

其实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的化,便能发现,不少的年轻人,在扫墓的时候,一般只扫到爷爷辈。说到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大家怕麻烦,或者缺那点钱,买不起额外的纸钱,主要还是和情感有关。

对于爷爷辈以上的老人,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坟墓位置。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生活在城市,就算原本出生在乡村的人,长大后多半也会去到城市生活和工作,随着年轻人的离去,村里就只剩下老人留守,这些老人去世后,村里就再也没人愿意回来了,于是这些年轻人,即便想扫墓,也根本不知道祖坟在哪里。不是他们不想去扫墓,是他们找不到。

而爷爷辈的亲人坟墓,由于一般来说爷爷都照顾过孙子,孙子也会在爷爷离世的时候,参加过爷爷的葬礼,自然也知道爷爷辈长辈的坟墓位置。再加上,农村有爷爷奶奶带看孩子的习惯,因此,这些年轻人往往与爷爷奶奶的感情很深,关系很好。要是再往上,太爷爷辈甚至更往上,由于没有了感情,所以自然不会去扫墓了。

所以,这所谓的三代,指的就是爷爷,父亲和儿子。比起与爷爷的情感,父亲肯定是与儿子感情最深的,每逢清明节,我们看到的最多的,肯定是儿子在父亲的墓前,祭拜,其次才是孙子在爷爷的墓前。或许听起来,有些许的悲凉,但这就是人性,也合乎情理,文明就是如此传承下来的,我们应当尊重。

03上坟不过未时

所谓的未时,其实是古人用来表示时间的一种说法,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对应着一个名字,这些名字,都来自于天干地支当中。而未时对应到现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来看,那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的区间了,不过未时,我们就按最晚的三点来算吧,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上坟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下午三点。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还得站在古人的角度,古人生活的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个时候没有电,没有电视手机等娱乐用品,晚上照明也只能用蜡烛或者油灯,长期处于夜晚环境的古人,自然会对大自然的夜晚产生恐惧,再加上夜晚的屋外,由于看不清楚,因此很多的黑影都会被古人所幻想成鬼怪,人们甚至还创造出来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理论。

古人有这样的俗语,是因为,他们认为人需要阴阳调和,如果阴阳失衡,则会生病,而早上的太阳散发阳气,一直到中午,阳气越来越重达到顶点,这个时候是最适合人外出的时候,这也是古人十二时辰中的午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下午的太阳会逐渐下山,阳气也会慢慢减少,直到下午六七点彻底消失。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产生疑问,既然下午六七点阳气才消失,那么为什么下午三点后就不能去上坟了呢?这其实就要从古人的五行阴阳理论来讲了。虽然下午六七点阳气才彻底消失,但墓地可不同,墓地大多处于荒郊野外,人迹罕至,与其他地方相比,阴气更重,因此,在太阳下山之前,墓地的阳气就可以说几乎没有了,而这个消失的时间,古人推算,正是下午三点之后。如果有人下午三点后还去上坟,万一碰到脏东西,恐怕会招致霉运。

不过,这是对于那些迷信的人来说的,现在,人们都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对于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我认为缺少说服力度。对于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我认为还存在着一种可能,由于坟墓多处于山高水远的地方,古代交通又不发达,往返一趟墓地,自然需要花上不少时间,如果回来的太晚,超过了下午三点,那么回来的路上,天色暗淡,就有发生危险的可能。这样的解释,可信度较高,也比较贴近现实。

04结语

由此可见,古人总结出来的俗语,可谓句句是精华,句句有道理啊,即便是放到现在,这些句子都是能说得通的。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76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