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礼仪 >> 这些清明节习俗,南京人你还记得多少
清明节始于周,是祭祖扫墓的节日,已有多年的历史。
清明又指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南京人家每到此日皆祭祖扫墓、踏青出游、插柳放鸢、吃节令食品,既尽忠孝人伦之礼,又得游春郊宴欣赏大自然之乐。
01公祭
公祭先烈先贤
史籍有“古人扫墓,原无定期”的记载,至南北朝渐渐形成了固定于寒食至清明间扫墓的风俗。到唐朝,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年)下诏书,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允为常式。到明代,清明祭扫“哀乐兼而有之,堪称盛举”。洪武六年,还制订了品官士庶家庙祭礼的礼仪。清及近代,清明祭扫形成定俗。
雨花台凭吊先烈。
祭扫,有祭先贤、忠烈的公祭,有祭祖先的宗庙、家庙的私祭。
南京自古至今,公祭的人物有蒋子文、卞壸、明僧绍、颜真卿、杨邦乂、岳飞、文天祥(明清时被奉为南京城隍)、方孝孺、海瑞、林则徐、孙中山等。
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起,南京市政府机关、学校、团体于清明节赴雨花台凭吊先烈。当时在雨花台山坡上有毛泽东题字的“死难烈士万岁”纪念碑,两侧有松柏常青,气氛肃穆。人们抬着花圈放置纪念碑前,行三鞠躬礼,绕碑一周以志缅怀。
20世纪80年代,市政府对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扩建,树烈士群像、纪念碑,建纪念馆,清明节凭吊先烈已成定制。有时还在此日举行18岁成人仪式,寓意开始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现在还有于12月13日到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公祭”活动。
02私祭
私祭祖先
私祭有祠堂祭祖和家庭祭祖。祠堂祭祖规模大,气氛隆重,有一定礼仪程式。笔者有幸参加过一次,目睹了祠祭全过程。据说,举行一次祠祭要在两个月前就准备,祠堂内要进行修葺布置,花销也大,所以一般不经常举行。
祭祖那天,祠堂门口高挂两只新糊制的堂名灯笼,白色圆柱形,上贴“百尺堂”三个红字堂名。祠堂内挂了许多名人撰写的楹联。香案上供奉有祖宗牌位,几只大盘内放着牛(头)、猪、羊、鸡、鱼等牲品及果蔬,案上点有巨型香烛。右方墙上贴有本次祭礼的主祭及出席的乡贤和司仪名单,气氛隆重得很。
古代祠堂祭祖场景。
10时许,司仪宣布祭礼开始,门外接连铳响三声,鞭炮齐放,接着奏乐,行跪拜礼,而后主祭宣读祭文。大体是追述本族的辉煌业绩,及对未来的祈求等。然后再行跪拜礼,奏乐、礼成。这大概就是《论语》上说的“慎终追远”吧。到午时,举行盛大宴席。宴席很丰盛,全族各房各户、男女老幼都参加,直至酒足饭饱兴尽而息。下午,按各房、各户分散去祖坟扫墓。
扫墓。
南京人扫墓,亦称上坟。全家老少穿戴整齐,带上祭品,打着纸幡,或坐车或坐轿或乘船赶去坟地。先把杂草除去,添几锹新土,挖一土帽置坟头,插上纸幡。纸幡,新坟用紫纸,老坟用黄纸或白纸镂成长条形,用新绿柳枝挑起插于坟上,称为“挑钱”。再把菜肴、水果、酒杯置好,斟满酒,再上香,烧黄表纸,叩头深情致意。近年,有些人家已将上香、烧纸,改为敬献一束鲜花,颇有新风之感。
03踏青
游春踏青
清明时节,正是风和日丽之时,田畴山野铺锦叠翠,梨花杏花次第开放,藉祭祖扫墓游春踏青,所以南京又称清明节为踏青节。“借来梨蕊三分白,偷得梅花一缕魂”。人们纷纷出城,接踵连肩,翩翩游赏,放鸢戴柳,笑语盈盈。正如一首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拥到牛首山、雨花台踏青赏景,文人雅士咏诗作乐,视为开心之事。清人徐溥在《秦淮竹枝词》中描写道:“红妆结队斗铅华,高髻盘云堕鬓鸦。相与踏青联袂去,旧王府里看桃花。”
牛首山,南京人踏青最钟爱的地方。
踏青,古代女子们难得的外出日子。
这一天,南京家家户户门窗插柳,人们衣襟、发鬓戴柳,儿童头戴柳圈,有谚日:“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扫墓乘轿归来时,轿顶插满柳枝。也有的随手插一支在岸边,来年观之已茁壮,颇为欣慰。
插柳条有杀虫除毒之效,寓祈福保平安之意。北方还有射柳之俗,南京射柳之俗并不普遍,但明代南京明皇宫中就举行过。《识小编》载:“永乐中,禁中有剪柳之戏。”禁中,即皇城内;剪柳,即射柳,将物品系于柳枝,射中即落,是集习武与娱乐于一体的活动。
南京人很爱插柳的。
野外踏青之时,人们还放风筝。起初人们放风筝,既是取乐,又是表心愿,将心中烦恼之事,用风筝放去,称之“放晦气”。所以人们见到丢弃的风筝是绝对不捡的,捡了即捡来晦气。《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描绘。后来风筝越来越精致,成了工艺品,也就舍不得将风筝放走了。
放风筝也很流行。
04吃青团
吃青团,食馓子,吃螺蛳,吃野菜
南京人在寒食至清明间,喜食馓子,早在唐朝南京人就开始吃馓子。馓子称寒具,嚼着酥脆“惊动十里人”。
南京人开嚼馓子。
明代朝廷从杭嘉一带迁来一批大户落籍南京,清明食青团之俗也带到南京,从此南京也流行清明食青团。青团是取艾叶(矮棵圆形为佳)煮烂揉碎,掺和糯米粉,在案板上反复搓揉,做成团煮熟即成,黏滑有韧性,青香可口。除自家食之外,还分送邻里,以示团结友好。即使以往有过龃龉,通过送青团也可化干戈为玉帛了。
杭嘉传过来的青团,南京人,吃!
另外,这时,南京人钟爱的各种鲜嫩野菜都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南京人开始漫山遍野地挖野菜了。
马兰头,南京人,吃!!
苜蓿头,南京人,吃!!!
菊花脑,南京人,吃!!!
南京人这天还喜吃煮螺蛳,有明目、化水肿、醒酒、利大小便之效,《本草纲目》上有详载。此日之后,因水温增高,有寄生虫活动,不宜再食。
螺蛳,南京人,吃!!!!!
来源:陈济民
商务合作:想提升逼格,了解南京趣事请加
小编工资已与此zan挂钩,一zan一分钱,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