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春游简史古人教你如何玩转清明

发布时间:2020-9-19 16:48:31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 http://www.pfb1.net/m/

在古人的生命词典中,“春”首先意味着“生”:“春者出生万物。”(《周礼·春官·宗伯疏》)

而“生”是“活”的前提:“活,生也。”(《字源》)

春游则是参与生命庆典的一种方式:从重视全身心的感受到参与宇宙的审美游戏,最终于日常生活中获得归属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清明假期的脚步终于近了。

大家的朋友圈一定早就春意盎然了。

微风暖阳,春游当然才是最正经的事!

古人的春游活动是什么样的?

快来学习一下,轻轻松松霸占朋友圈。

先秦时期的春游,浪漫而风情。

《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之时。

《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后,满眼望去都是春游的女子,是郑国男子邂逅爱情的好机会。

谈情说爱的浪漫元素,逐渐变成这个时期春游的一大特点。

当时还设定了大型春游节日——“上巳节”。

上巳节,因选取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素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

孔子也是春游爱好者。

在《论语·先进》中,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十分赞赏。

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几个成人、几个小孩,沐浴、吹风、唱歌,惬意得很。

魏晋时期,春游追求的是“玄游”。

魏晋时期,三月初三被确定为上巳节。

魏晋人不像先秦人民那样,痴迷于边春游边恋爱的浪漫,而是追求“玄游”。

文人们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

魏晋旅游达人辈出。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

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也就是上巳节这天,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共游会稽山,写下了赫赫有名的游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也是春游爱好者,喜欢在竹林下聚会喝酒。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被称作中国山水诗第一人的谢灵运,也是个旅游达人。

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郊游时,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

这种木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被时人称作谢公屐。

到了唐朝,春游才真正成为一项全民活动。

许多诗句,都记录了当时百姓对春游的热衷。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唐人的春游,主要在上巳节、寒食、清明展开。

这些节日,是唐代的公休假日。

每逢这些公休假日,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让他们去春游。

唐人春游,喜欢吃吃喝喝,并且吃出了不少著名的“游宴”。

曲江宴,就是载入中国饮食史的名宴。

它是唐代进士放榜后的庆祝宴,皇帝也会参加。

又因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故而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与宴者可以一边欣赏江边春景,一边品尝美味佳肴。

除了吃吃喝喝,骑马郊游在唐代也很风行。当时不仅是男子,女子也参加骑马郊游的活动。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就记录了杨贵妃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骑马春游的场景。

春游的头等大事,当然是赏花啦。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的女子春游,通常会约上几个好友,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坐成一圈,解衣作帐,就地野宴。

《开元天宝遗事》中,还提到一种非常雅致的春日游戏——斗花草。

斗花草亦称斗百草,规则是“戴插奇花,多者胜”。

宋朝以后,春游多集中在清明节。

宋以后,上巳节逐渐被人们淡忘,踏青活动多集中在清明节,人们可以一边祭祀一边春游。

《春游晚归图》就记录了一老者骑马踏青回府的场景。

老者前后簇拥着10位侍从,或搬椅、或挑担、或牵马,忙忙碌碌。

宋代春游,在内容上也变得更多元化,除了赏花喝酒写诗,还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比如蹴鞠。

明清时期,清明春游活动已经非常丰富。

到了明清时期,上巳节彻底衰落,其郊游内容被糅合进清明节。

借扫墓踏青是当时春游的特点。

射柳是当时清明踏青的特色娱乐项目。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时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女子则喜欢在清明节荡秋千。

由于清明节荡秋千随处可见,明清时期还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

放风筝也是当时普遍流行的风俗,清明扫墓之后,就放起风筝。

因此,许多人在放风筝时,将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在风筝升空时将线剪断,希望以此带来好运。

古人的春游有没有给你的清明出行一些启发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nr/126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