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内容 >> 战国的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是怎么被发现的
四川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它通高约四十厘米,口径也只有十几厘米,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普通的样貌很容易被湮没在众多的青铜器之中,但就是这看似体量不大的一件器物,,被喻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
一件小小的器皿,把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的丰富画卷带到了我们的面前,从生产到生活,从军事到礼俗,丰富多彩,令人惊叹不已,那这件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是怎么出土的,壶身上经历的图画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价值是什么?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的出土,船棺的由来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是年发掘出土的,年百花谭中学要扩建,在扩建的过程当中就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土坑墓,所以从年的夏天开始,当时的四川博物馆就派人进行了清理,一直到年的春天结束,年2月份,清理到第十号墓的时候,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
十号墓是一座狭长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也就是长方形的坑,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墓穴,不算大,长约3米,宽只有0.9米,在墓底发现了少量黑色木头的痕迹,还有一些红红的颜色,墓底是中间低一点,两边高一点,呈弧线形,弧度像是曾经放了一段树干。
四川地区战国时期流行将大树的树干剖成大小的两半,把大的那一半的中间掏空,用来容纳尸骨和随葬品,小的那一半就用来做盖子,盖在棺材上,古人的丧礼有很多的仪式,但是这棺盖一旦盖上,就不会再打开了,所以有一个成语叫盖棺定论。
所以这种挖墓船的技术,其实一开始并不是用来做棺材的,而是用来做船的,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造船技术,叫做独木舟,顾名思义就是只用一个木头做成的船。战国时候四川流行这种用一根木头制成的棺材。作为葬具,就把这么一类统统都称为是船棺。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射礼图部分纹饰
古老的传说造就了蜀人独特的船棺,而船棺之中的奇珍异宝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在这48件珍品之中,看似平平无奇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为何会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nr/1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