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内容 >> 杜牧的清明,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有1
清明节有两大礼俗主题是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
人间最美四月天。这时候天气渐暖,桃红柳绿,群芳竞艳,百鸟闹春,此时出游,犹如走进一幅姹紫嫣红、熙熙攘攘的晚春画卷,真是美不胜收。
但四月中的清明节又是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日子。清明节有为先祖扫墓的习俗。清明节时,后代子孙会带上供品和冥纸等到坟前祭祖,自然会缅怀老辈生前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如今阴阳两隔,怎能不痛彻心扉?正因为如此,杜牧那首耳熟能详的《清明》中有一句,很多人的理解是错误的,这首诗值得我们细细品悟。
佳作欣赏: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清明节时的天气特征。清明虽是春光明媚的时节,可是气候也容易发生变化,像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雨,是时常会遇到的,杜牧就是遇到了那样的雨,细雨纷纷,淋湿了诗人的青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清明都会下雨,今年的清明我们本地就是晴空万里。
“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能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在上坟祭祖的日子,看到这句诗,马上就会想到是去上坟的人肝肠寸断,是去上坟的人“欲断魂”。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也是因为这一句,戳中了人的痛点。其实,这是人的一个误区,诗的本意并非如此。
“路上行人”指的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也就是诗人杜牧本人。在清明节这个家人团聚,阖家祭祖的日子,诗人却在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难耐的。此时此刻,偏偏又遇上这绵绵细雨,这又给诗人平添了一层阴沉的愁绪。于是,千古名句在诗人的笔下流淌而出,杜牧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诗人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他需要找个小酒店,歇歇脚,避避雨,小饮几杯,驱驱身上的寒意,也借此散散萦绕心头的愁绪。于是,他向别人问路了。通过问路这一举动,也可证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指的是诗人自己,本地人是无需有此一问的。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以牧童无声的手势回答了诗人的“借问”,而且又拓出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绵绵细雨中,遥遥在望的小村庄,被杏花笼罩着。细雨如烟,朦朦胧胧;杏花带雨如美人含泪,一个凄美的意境呈现出来。
感悟:
一、作品分析
杜牧的这首诗,没有难字,也没有典故,整篇都是通俗的语言,所有的描述都是自然流畅,却能够以情取胜,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诗歌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只有被广大老百姓接受的作品,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杜牧的《清明》,就是这样的作品。
也有很多作品,用了很多典故,艺术水平也非常高,懂诗的人一看,就竖起了大拇指,但是老百姓不喜欢,因为看不懂,所以,也不能像《清明》《静夜思》这样的作品,广为流传。
其实,无论是通俗易懂还是高深莫测的作品,都是要反映一定的主题,只要目的达到了,都是佳作。不能够以用不用典来分高下,谁能说《清明》不是一首佳作呢?
二、习惯认知
印象里,”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一直以为是去祭祖上坟的人肝肠寸断。如果不是清明节再次读这首《清明》,可能还是会这样认为。
这就是习惯认知。往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就不再去深究,认为就是那样子的,其实是错误的。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或者物品、作品,都不能流于表面认知,而应该细细地用心去感悟,才能真正地了解。
杜牧的这首《清明》,你以前是怎样理解的呢?欢迎交流。
徜徉古诗词,领略更多的智慧,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