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庐江清明节习俗,地域特色浓郁

发布时间:2019-9-4 9:12:18   点击数:
医院订阅哦!

清明节,古时又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等等。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相关史志典籍记载,乃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何时成为传统节日之一?乃与我国古时一个非常著名的“寒食节”有着重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内乱,流亡出走。一次在途中饿晕了,大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晋文公)取得胜利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册封加赏,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众人提醒,晋文公重赏册封时,介已经携母亲隐居深山。后晋文公数请不出,便令举火烧山,试图逼其下山。孰料介子推宁死不屈,烧死山中。晋文公痛愧有加,便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追悼。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人们便逐渐把“寒食”的习俗融合到“清明”这天。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相沿成习,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

由此可知,于唐朝始,清明便由一个单纯的气候节令上升为重要的全国性的节日,成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既是气候节令又是传统佳节,并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重要习俗之一。旧时,宗族文化兴盛。清明之日,除个人祭祀外,还要到祠堂举行盛大宗族祭祀活动。故有“清明大似年”之说。——

庐江境内,清明节到先人墓葬地祭祀、扫墓,俗称“做清明”。一般在坟墓前摆上鸡、鱼、肉“三牲”祭礼,酹酒烧纸叩拜,并要在坟冢上插一挂用彩纸剪成的“幡子”(又称“清明吊子”、“幖子”等)。据传,已故亲人在清明节期间,都要凭这个“幡子”去游耍扬州,如果没有这个“幡子”,阴曹地府则不准通行的。

“做清明”的时间,原则上是“前三天,后一七”,就是提前三天或推迟七天都是可以。在“做清明”具体时间上,庐江境内南北乡有差异:在南乡(如砖桥、罗河、乐桥等地)“做清明”必须是在上午“午时”之前,而庐城县城及以北地区,上下午随时都可以,且无需任何祭品,仅在坟墓上插一挂“幡子”,标志着此坟墓有后人来祭祀而已。

庐江城乡,还有清明节插杨柳枝的习俗。相传杨柳可驱鬼拒毒虫,故称柳树为“鬼怖木”,所以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圣水济渡众生。旧时,“清明”又称为“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和毒虫的侵扰袭害,纷纷在家门口插上柳枝以避邪。清明节这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折些嫩柳枝条,编成柳圈或帽子戴在头上,同时在家门口插上柳枝。“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等,是庐江境内广为流传的民谚。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插柳、戴柳等习俗之外,还有踏青、放风筝和荡秋千等游乐习俗。民国时期,清明这天,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被国务院列为祭祀革命英烈的纪念日。每年这一天,机关团体和学校都要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纪念碑(塔)和无名烈士墓前敬献花篮或花圈,缅怀革命烈士,讲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国务院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年,又决定清明节假日可与双休日调休,为三天“小长假”。

于是,有的家庭结合上坟扫墓,全家人到野外“踏青”,有的则选择短途旅游观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







































白癜风可以吃什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19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