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清明的由来和戏曲里的鬼神
清明的由来,有点血腥呃……
清明节的源起还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介之推的传说。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牡丹亭冥判》判官:孙晶杜丽娘:徐思佳大鬼:赵于涛
戏曲里的鬼神萌萌哒
戏曲的起源则来自于原始的祭祀歌舞,紧接着人们从娱神开始转向娱人,时间往前推进,不断发展,才形成了成熟的戏曲,也有了如今丰富的戏曲作品。历来,在昆曲的舞台上就不乏鬼神一类,像《牡丹亭·冥判》一折中是有鬼神,《天下乐·嫁妹》也是鬼神……
而《天下乐·嫁妹》的故事,则是贯穿了神鬼。在一开始,就赋予了钟馗神的形象。
混沌初开,乾坤初始,西北方天洞未补,寒风肆虐,万物不得生存,造物之神女娲为拯救生灵,在庆云山下炼石补天,炼石工钟馗为了炼石熬了七天七夜没合眼,后昏倒在炼石炉中,化为顽石。女娲为钟馗的精神所感动,随遣钟馗为正义之神,下凡人间。
钟馗落凡后的经历是无奈而离奇的,唐开元年间,他落凡为一乡间举子,赴京城应试,途中遭遇鬼害,毁了面容,奇丑无比。在应试时中了一甲一名,因奸臣作梗,未能得中,他便怒而撞死在金殿之上。后来钟馗的冤魂在皇上遇害时斩鬼除妖救了皇上性命,皇上命宫廷画师吴道子绘出第一张钟馗样,御封钟馗为“镇邪将军,嫉恶状元”并颁行天下。钟馗奉命铲除天下邪恶。
钟馗受封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鬼兵鬼将连夜赶回家看望妹妹钟花。钟馗敲门,钟花喜出往外,忙去开门,见一鬼怪立于面前,吓得魂不附体,随将门紧闭。后经钟馗苦苦诉说,钟花开门认了兄长,兄妹二人抱头痛哭,肝肠寸断。
钟馗为妹妹选一良家将妹妹嫁出,并带领众鬼为妹妹送嫁,那亦人、亦鬼、亦神的人物变化,那亦实、亦虚、亦幻的场景转换,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昆曲舞台上,鬼、怪、神更多了几分可爱,让人为其所迷。
《天下乐钟馗嫁妹》钟馗:孙晶大鬼:赵于涛担鬼:朱贤哲
驴鬼:石善明灯鬼:钱伟伞鬼:丁俊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