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节日清明节习俗文化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1-12-13 11:41:30   点击数:
北京专科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1277.html
清明时节

▲清明节原来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文化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传统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今年是在公历4月4日。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竟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后来,重耳追悔莫及,四处寻找,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当日。清明扫墓兴盛于唐朝,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流传至今。

清明节习俗

1、祭扫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从前,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铲除坟苎上所有的杂草枯草,修缮陵墓周围,培植新土,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向祖先行跪拜礼仪。

2、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称之为“踏青”。

3、放风筝

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

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

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

4、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之交,四野枯萎萧条,柳树总是最先吐新绿。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时,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这样的民俗一直形成并在民间流传。

5、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

民俗相传,荡秋千可驱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盛行于大江南北。

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

注:图文网络,涉权必删。

转载来源:速腾物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48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