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食俗 >> 被古人ldquo玩坏rdquo的
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人有好事者,将《清明》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虽每句少一字,但诗意不变。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改为六言仍不够精练。他认为,“清明”自然是“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删除两个字,成一首五言绝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也有人将《清明》改为四言诗和三言诗,即:“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和“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同样颇为巧妙。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清明节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清明》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一首绝妙小令。
亦有人依《南乡子》调改《清明》诗:“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也有创新精神。
也有人用另外一种方法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不仅诗变词,而且意思也变了: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了。
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就是用《清明》诗改的。其文云:“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为绝妙者,后来还有人将该诗改为电影分镜头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认为《清明》诗对杏花村的描写笔墨不足,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又加六句诠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牛背忙欠身:前边草桥路,一片白云深。青山翠荫荫,绿水碧沉沉。酒气飘帘外,茅屋靠山根。那里便是杏花村。”描绘出杏花村草路、白云、绿水、青山、茅屋、酒帘相映成趣的图景。
此外,民间酒铺亦有人仿照《清明》诗,拟出一副广告对联,曰:“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亦饶有趣味。
形形色色而又妙趣横生的“变体”《清明》诗的出现,正展示了中华文明无穷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end-
了解更多古琴内容,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