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盘龙城之窗散文吧潘安兴一直朝东在时

发布时间:2021-7-11 11:47:45   点击数: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6083950.html

散文吧:潘安兴《一直朝东在时空缩影——读丁朝东先生回忆录札记》

一直朝东在时空缩影

———读丁朝东先生回忆录札记

◎潘安兴

潘众森(左)、丁朝东(中)和作者潘安兴(右)合影

《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一直朝东”可见气魄博大,卓尔不群。作者以制高视野,诠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知灼见,于平凡中让人感动,非深思熟虑者不能到此。

打捞钩沉往事,回忆曾经的岁月,将时空缩影在一轴长卷中,读来牵肠挂肚。穿越七十多年的沧桑,把家国情怀倾注于文字中,烙上鲜明的时代胎记,弦音响彻心扉,朴实高吭的旋律,在脑海回荡。

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气候,早期赋予了火红的基因,不因风向的改变,蜕变本色。而黄陂北乡朴实的水土,哺育了始终如一的憨厚坚定,引发同时代的的共鸣,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

退休后如何开拓自己的天地?作者交了一一份完满的答案。不仅如此,一种文化觉醒,呼唤着他去梳理纷繁的过往,厘清如烟的琐碎。以非凡的记忆,伏案疾书着走过旅程,把足迹留在墨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与其说是一部回忆录,倒不如说是一部长篇小说、亲缘故事集。将自己的经历,家庭的变迁,亲人们的浓郁情怀,战友同事们的火热心肠,娓娓道来,人物诩诩如生。让读者进入情节,起伏跌宕,仿佛身同感受。

纵观全书架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往事非云烟,主要写童年与学生时代;第二部分,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点是展示了从戎从政的跨度桥,人生的重头戏;第三部分,春光再度嘉年华,倾斜于退休以后,开创新天地,投身培训办学的坎坷与丰收;第四部分,亲情浓于水,回归到家庭,亲人父母妻女的情感。每一部分都由若干故事情节组成,故事中的故事,更是一步一景,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述上,成功创造了人物的世相百态图,如电影中立体感一样,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最时髦的一个词,就是“初心”。所谓初心,就是踏上社会那一步起,所抱定的做人处世之宗旨。然而,在任何时候,能够不忘初心者,几乎寥若晨星。“一阔脸就变”、“穷人富不得,富了了不得”,在茫茫世俗红尘中,却比比皆是。

特立独行,不被市侩所湮没,没有忘记当初出发点,坚守着本色,才是立身之道。抱着这个根本,一路走来,无愧于生养自己的土地,无愧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爷娘,一个好男儿的默默的宣誓。

作者生在黄陂的西北利亚,偏僻的山乡仁和村杨家田。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曾给地主做过长工。挨过地主大儿子的一耳光,打成半聋。

母亲是附近村落的双女户,外祖父在湾里抬不起头来。嫁到湾里后,撑起了这个家一片天。

来到这个家庭的作者,在饥饿与贫寒中挣扎。苦涩的童年,饱尝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笃信读书改变命运,从上小学起,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家大口阔的重压之下,幼嫩的肩膀上,不时停下功课,回家干农活,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

带着黄陂七中的录取通知书,挑着十几斤大米、咸菜、红苕、换洗衣服、一小担干柴,从小山坳里走十二里来到学校报到。在那个时代,上学几乎是半耕半读。

求知的渴望,驱动着他异常刻苦。一篇《我心中的母校》,得到了李肇福老师在课堂上作为范文朗读,激励着他一生笔耕不辍。老师对写字的苛刻要求,对他的严格偏爱,成就了后来工作的认真。

一场空前的狂飙,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踏上了武汉打工日子。在仓库当搬运工,上肩扛的是多斤的货物,赚取的是血汗钱。在“寄人篱下”的滋味中,遇上了把他当“乡巴佬”的一帮混混大毛等人,寻衅滋事。在万般无奈之下,把为首的教训了一下,再也不敢找他的麻烦了。

汉口不是久留之地,回到家乡,正逢农村征兵。他踊跃报名,经过严格的体检与政审,开始从戎生涯。

临行前,队长送来了钢笔与笔记本,代表全湾的心意,叮嘱他在部队好好干。祖母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以后长出息了,可别忘记左邻右舍的叔爷婶娘们啊”!

从离别故土那一刻,站在村对面的黄土坳时,就暗暗发誓:既然上天给了当兵的机会,就一定紧紧的抓住,好好的努力,拼命地干!将来改变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军人的职责是忠心报国。穿上军装,就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舍却自己,敢趋危险,能牺牲一切,担当大义凛然,不怕死的勇士。

在炮连的训练中,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销毁哑弹,在黄河边上的靶场上,毫不犹豫举手申请参加引爆。在点燃引信、奔跑撤离现场米处,突然爆炸。巨大的声浪伴随着弹片自天而降,落到身上,足以致残致命。他与副连长用双手捂住头,迅速就地卧倒。爆炸掀起的泥沙,掩盖了他们的身躯。战友们闻讯赶来,扒开泥沙,发现他们没死没伤,顿时欢呼起来。

用烈马拉炮车,是当时部队运输的通常做法。他主动要求担当驯服烈马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请缨一线,作为驭手班长的他,与一匹名叫“火龙驹”的烈马磨合。在一次训练中,拉炮的烈马被爆炸声震惊,一反常态地拉着炮车拼命狂奔。作者紧紧的抓住缰绳,咬着牙被马拖得浑身伤痕累累,血肉模糊,终于在坑洼处,将炮车牢牢卡住,避免了车马颠覆的事故。

两次的英雄壮举,在部队广为流传。生与死的考验,在自己的履历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忠心耿耿,才是军人的本色。这个惊险的镜头,将载入他的史册,增辉着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的一页。

一个精神缺钙的民族,永远不可能走向强大;一个精神缺钙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弱变强,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打败国民党部队,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现化装备的美军,打败苏联沙俄侵略者的进犯,就是因为有毛泽东思想武装这支人民军队。

毛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成为一个时代的潮流,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要学习解放军?因为解放军首先有毛泽东思想武装,具有严明的纪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个大学校,锻炼热血青年的大熔炉。参军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能够在部队学习,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学习毛主席著作,在部队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连队,他写下一本又一本学习毛主席著作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红色元素,那些满怀革命激情的诗篇,是青春时光最真实的写照。翻开尘封的日记,那些极具时代色彩的词汇,似乎恍如隔世,与我们这些过来人,格外亲切。与共和国同龄人,就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把为共产主义奋斗一切的铿锵誓言,庄严的承诺的经历者。在当今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出门的艰辛。孝感军分区在黄陂罗汉周寨村试点:“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工作,他向军分区宣传科科长吳怀金建议,第一件事是把村里路修好,得到领导支持。全村民兵一齐上阵,干得热火朝天。在当时条件下,挖山挑土平铺夯实路基,整平路面,达到规定的标准。通车那天,整个周寨村轰动,中李湾更是张灯结彩,一片沸腾!群众齐赞党和政府做了一件好事、实事!

下乡扶贫,他主张扶贫首先扶智治愚,改变卫生落后面貌,率先进行“厕所革命”,保障农民健康。他设计了图纸,建立公厕,每家每户设立了粪池,杜绝粪便暴露在外的恶臭,改善了环境。村里农民欢天喜地,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在全省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他还将村里村里仓库改成文化室,购买了图书,以种田科技为主的书刊。闲暇时养成阅读习惯。有了文化、图书室,抹牌赌的人大为减少了,乡村的风气也稍然发生变化。

忠心爱国,就要秉公办事,不殉私情。在年,拟选一批优秀青年充实乡镇。人武部有26个指标,他拟定了考核评估办法,得到领导同意。经过细致工作,釆取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办法,名额顺利产生。有位领导私下对他说:“在未公布名单以前,是否可以换下一人?他明白了意思。明确表示:你要换,出了问题我不负责。他的态度,使之大为光火,横加指责。顶住了压力,坚持了原则,给这批青年机会。很多人成为乡镇的骨干,挑起了大梁。

从35岁至55岁这20年间,在老家黄陂工作,在人武部、司法局担任领导。凭着工作关系,完全可以将自己两个女儿安排在相当好的单位,吃财政饭,衣食无忧。但他却没有利用这种资源,而是让她们与普通百姓的子女一样,在打工队伍中苦苦挣扎,凭个人的奋斗脱颖而出。这种公仆情怀,用老话说:忠臣,苕得放粉。但却是毛泽东时代成长的一些人的共性。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子女,更体谅父母及长辈的不易。同时代的过来人都深有体会,作者更是如此。从童年起,砍柴、拾粪,栽秧、割谷,为家里挣工分,到年底多称些口粮进来。在汉口仓库当搬运工,抢着御货,把挣来的血汗钱,补贴家用。刚参军那会儿,将每月6元钱的津贴积攒起来,还找战友借,凑整数寄给家里。

孔夫子讲,孝的最高境界就是“色养”。所谓“色养”,就是让父母快乐,遵从父母的意愿,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不违背他们的初衷。

作者遵循着传统,不让父母心灵上有一片阴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风俗习惯乡村,作者没有丢弃老规矩。尽管不愿意娶母亲指定的村姑为妻,尽管有部队首长介绍的小姨妹,两者权衡利弊。以牺牲前途为代价,最终还是顺从了母亲的选择。这种孝心,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脉,作为乡土气息,是这一代人的坚守。

就父母的意思,让二老开心,再难的事情,也要豁出去。此生对父母不留遗憾,仿佛作者做人的守则。当他达到条件,可以将父母转为“商品粮”时,父亲却提出一个异常的要求,将他们的户口指标转给二弟,让作者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万般无奈,只得顺从父亲的心意,几经周折,换来父亲欣慰的一笑。

在父亲病重三个月期间,他每天都在床前悉心照料,端茶喂饭,抱上抱下为之洗澡,避免感染褥疮。母亲病重,他接到家中,精心护理,守候在身边,聆听临终的的嘱托。父母都由他送终合上双眼,即使如此,他仍然抱恨终天,心里有无尽的内疚。还写二首长诗,缅怀祭奠,表达无尽的思念。

爱心是一种社会公德,高贵的品格,个人素质在公益上的作为。侠骨义胆,是他的一向性格。刚办培训学校时,有一位郭老师的父亲,在聚餐时饮酒过量突然倒毙。得知消息,他第一时间赶去安慰,了解情况,家庭条件困难,他带头捐款,号召老师们一起献爱心。根据法律法规,不辞辛苦,奔走于司法机关,多方协调,使当事人获得应有的赔偿。

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家庭的氛围。有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在培训班写了一篇作文《渴望》,用细节揭示主题。通过妈妈对爸爸的藐视、冷漠的态度,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希望爸爸妈妈恩爱,希望他们永不分开,希望我们三人永远在一起”。这样的案例,本来不是学校的事,但他却满怀爱心,试探着给她妈妈打电话交流。答应后来校,即将孩子的作文拿给她母亲阅读,让其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坦陈自己的过失,拯救了一个感情濒危的家庭。

办校最初几年,自己还要从退休金掏钱支撑教学。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个衣衫破旧的老太婆,在办公室门口徘徊,他忙请进来烤火。进屋几次欲言又止,他让老人实话直说。老太婆终于说了实情:儿子在外打工染病,媳妇离家出走。她带着十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每月只有元生活费,还要租房陪读。从乡下转来,基础差。如果不补课,就会掉下来。

他总是抱着怜悯仁慈,见不得别人流泪,见不得穷人不开心。一说好话,心就软了。当即收下这个孩子,不要他交学费。并提出了要求,每次考试必须90分以上,达到95分还给奖励。一年后,每门功课成绩都超过95分。两年在培训学校,没有收一分钱,还常常买些作业本、水珠笔等文具给他。到了春节,还封0元钱红包过年。这个孩子很争气,以优异成绩考入初、高中,还考进了重点大学。这样的结局,让他很高兴。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起步阶段,没有多少钱去资助别人,但却尽最大的努力,撰写爱心的新篇。一个大雨滂沱的清晨,家长打来电话,孩子不能上学。一问原因,孩子溺水。闻讯立即准备元,所交学费元,带着副校长叫上的士,同两位副校长前往孩子家探望。劝慰他们节哀,将准备好的钱,作为精神安抚送给他们。现场表态,免去他家大女儿的培训费用。这件事,在东风村产生很大影响,在别人眼中,一个培训学校的校长,还这么用心用情,对待周末补课的孩子,真是太难能可贵了。

亲情血浓于水,一根藤上的瓜,永远抹不掉的关系,延续着生命的始终。亲情是一部纪录片,珍藏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须细细的品味。而不使亲情能够甜蜜,须用心去经营,不为利益驱动去破坏,造成抱恨终生。

感恩祖母,把他从脚盆抱起来,这个世界才有作者的存在。当他上面两个哥哥离奇夭折时,作者悄然无息来到了这个家。母亲看到他又黄又瘦,象个猫娃,恐怕养不活,也没有理会。祖母却高兴不得了,小心翼翼抱起来,放在心窝里捂着,用自己的暖流,让他发出呱呱落地的消息。

做别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才叫感动。作者的小弟丁朝平在松滋谈恋爱,他的妻子刚刚领到了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准备给自己买衣服,给女儿买鞋。得知女方认可,立即改变了主意,跑到街上买烟酒,代表男方的父母到女方送礼。对小叔子如此大慨,是嫂子中鲜有的贤惠。她的行为,赢得了全家的敬重。传到湾里,附近十里八湾的佳话。

不仅如此,他的妻子,极其关心侄儿侄女,当弟媳中年早逝,她把这一对儿女,当作自己亲生一样,生怕怠慢了失去母亲的孩子。

她还为二叔子操心,老来生活没有着落。商量如何帮助二叔子朝和,想办法联系以前的社办企业,还拿出0多元钱,代二叔子交了统筹,到了60岁领到了退休费。湾里人说:这样的嫂子哪里去找哇,真不愧是丁氏家族的掌门人啊!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他母亲的慧眼,为儿子选媳的伯乐,可谓用心良苦,家和万事兴啊!而媳妇的不凡表现,更是婆婆最好的接班人。媳妇用实际书写道德模范事迹,是农耕中国宗法的时代标杆。

叔侄的深情,在当今社会里,已成稀罕。他在松滋工作的时候,大女儿丁敏刚一岁,两个弟弟担当起“父爱的角色。大弟弟朝和一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抱着侄女出去玩。孩子每天傍晚,必然守在叔叔下班的路口,看到叔叔的身影,立马投到他的怀抱,亲了又亲。

小弟弟朝平,同样把侄女当作掌上明珠。每天变着法子为她弄好吃的,他养鸽子,卖的钱都填了侄女的小嘴巴。小弟当兵去了,她日夜想念,天天哭着要去找幺父。

趁着来松滋探亲,四岁的女儿吵着要去见幺父。没办法,只得骑破的自行车,带着她在崎岖的路上颠簸百里,她居然一声不吭。当到达枝江部队驻地,见到幺父那一刻,如箭一样飞奔,紧紧抱住幺父不放,当时的画面,让人感动忍不住只流眼泪。叔父对侄女的舔犊之情,孩子对叔父的没齿难忘的眷念,更是当今亲情课本,最有说服力的乡土教材。

真善美与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道德的尺度,在衡量每个人亲情,也如一面镜子,照见本来灵魂深处。

他家祖辈仲昆四人:大爹丁和寿、二爹丁和斌、祖父丁和畅、幺爹丁和焰。

当祖父36岁痨病去世,贪心的幺爹动了歪心思,想霸占三房的财产。打起“孤儿寡母”的主意,将祖母卖给当地富户作妾,想方设法把侄儿整死,将侄女送给人家当童养媳。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在人看来,哪里还有什么亲情呢?这个反面教员,给人上了深刻的一课。这种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并不尽然。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给人扑朔迷离。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现实生活的碰撞中,演绎着无数悲欢离合,这样的诗歌,拨动着多少心弦,响彻天籁。

初恋,是一生难忘的回忆。在汉口当搬运工时,一段温馨的往事,如一股清流,荡漾在灵魂深处。

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与他年龄相仿,极具林黛玉的内涵。在仓库上班同事,碰到什么重东西,总上前帮她一把。女孩红着脸,冲她一笑,道一声“谢谢”,激起了阵阵漪澜。

情窦初开的少女,总是从家带来面包、糖果等零食,偷偷地塞给他。品尝这份甜蜜,不仅仅是往来,而是相互的依恋,进入朦胧状态的情感。女孩眼神中的羞涩,便读懂了其中的涵义。

当这种初恋发展到一定程度,女孩便捅破了窗纸,对他说:“父母知道我喜欢你,偷偷来看你,他们很满意。说你人长得帅,对人其诚,为人忠厚,有担当。不会寄人篱下,以后会有前途的……”一席话,实际上露了底牌,让他热泪盈眶。

一场与地痞流氓的打斗,继父让他回乡,来不及告别,也没有向这个美丽女孩说一声“再见”!这段感情就无声无息的结束。若干年后,这个女孩还在打听他的下落。继父问他:“难道对你有意思不成”?

在荆州军分区工作的一年里,首长对他照顾有加。每逢周末,喊他去吃饭。休息时喊他去陪家人打扑克,首长夫妻俩对坐,安排20岁的小姨妹与他对家。有意与无意间让他与小姨妹赢,乐得哈哈大笑,还开玩笑说,你们俩配合不错。小姨妹不好意思看了他一眼,低着头笑了。

首长这位小姨妹,不仅美丽端庄,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温文尔雅的气质,还有殷实的家境,稳定的工作。家里给她介绍朋友,她一个也看不上,偏偏独钟情于他。军分区的同事们开玩笑,说他就要成为首长家的“姑爷”了。

婚姻,在冥冥之中是一种缘分。就象神话中所说的,月老系红绳,三生石上证前盟一样。

《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妙龄少女,行止中的高华气质,对他情有独钟。还能给他带来一片光明。“心有灵犀一点通”,怎么不让人心动?然而,莫名其妙的难以名状,让他不敢正视。

现在的妻子,是经人介绍,从未见面。一经父母首肯,即来到这个家庭,风风火火的打理老幼生活,投入农活的繁忙之中。?足先登,融入同母亲的浓郁情感。直到探亲,才初次见面。她用朴实证实着自己,以贤淑赢得了弟妹的接纳,把无私奉献给常年在外的恋人。她以主人身份,操持家务,让大家感悟到“长兄长嫂当爷娘”的地位。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在寒风凛冽的车站,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在流行“三转一响的当年,结婚连个开水瓶都买不起,睡的是父母的床,用的是父母的旧家俱,仅刷了个油漆,窗户上贴了一个大红“囍”字而已。她却一脸满足与甜蜜,抉择同甘苦共患难,这么实在,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从荆州军分西调到松滋人武部,驻点老城公社文丰大队。这个省、地、县的民兵工作先进单位,住在农民杨凤早家中。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只能吃三分在。饥饿感不亚于三年灾荒。

进村的第一天,大队长书记带着他,认识了18岁的李英桂,民兵排长。不仅初中毕业,写得一手好字,还能说会说,工作泼辣。见他带来一纸箱书,用一种特别眼神聚焦在他的心扉。

这个农村的小女孩,不仅有美丽的脸蛋,脱俗的气质,还善解人意,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得知他吃不饱饭时,早早准备为他加餐。帮助他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大队干部个性,注意的问题。

在乡村两年日子,这个小女孩俨然象大人一样,处处关心着他,给他心灵的温暖,投来心照不宣的默契。工作中的接触,不经意中,竟成了红颜知己,都懂得彼此的脉动。自从有了她,“独在异乡为异客”不再饿肚子干活,不再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当他离开这个地方时,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难以想象的失落感,多年以后,总觉得“我欠伊人一首诗”。这种惆怅,岁月弥久在心头。

友情是人间最美好的诗篇。那些超越血缘关系的情感,彼此的忠诚信任,关键时的援手相助,留下动人的传说。

《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朋友之间的友谊,春秋时有管仲、鲍叔牙的帮助,唐代有柳宗元、刘禹锡的真挚,德国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撰写友情的经典。

在部队,有一个叫黄斌昌的战友,湖北襄阳人,半个同乡。这个战友喜欢上小时的玩伴,很想缔结秦晋之好。求他代写情书,几经琢磨,投石问路,在乡情浓浓中,抒发部队生活。半个月后,收到回信,让战友望外。接下来,鱼雁频繁,这个姑娘突然来部队探望,让战友们欣喜若狂。这位姑娘赞扬他:“够重情义的,帮兄弟帮到家了”!

妻女刚来松滋生活,一大帮朋友来看望,空空的单人宿舍,在煤矿上班的徐敦才倡议:“哥们都是有手艺的人,帮丁哥打一屋家具送给他们,怎么样”?他的话得到大家热烈响应,都豪爽地答应下来。说到做到,徐敦才送来木料,罗自然包干做工,肖伯才负责油漆,哥们合作,利用节假日,大家忙乎着。不到一年功夫,满屋闪耀着鲜红排列,他的妻子一脸兴奋。

告别松滋,城关人武部杨德龙部长为他饯行,人武部领导与家属都来相送。那种热情、依依不舍的场面,紧紧拥抱,让他至今难忘。

当车行汉阳时,突然熄火。上不着村,下不沾店,跑步镇上。立即打电话汉阳战友龙善岳,随即开车到现场,接走了妻女及司机,安排食宿,真是“及时雨”啊!第二天一大早,将坏车拖去修理,又为他接风洗尘。战友啊,战友!

退休了,开拓一方新天地,办培训学校。从城建搬到工会,恰恰五月到来,天气渐热。教室急需安空调。他倾其所有,还找同学借了几千元,仍然有很大的缺口。刚接手不久的会计李凤柳,非亲非故,见此情形,把家中00元存折递在他手上,买了十几台空调,解了燃眉之急。

老同学张新宇,得知学校搬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忙策划设计装修,把每间教室粉刷一新,不收任何费用。这样的同学慷慨,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力支持。完了,还看作是份内应该做的事。发自肺腑的声音,是友谊的赞歌。

政府部门下文,国有资产不能出租。搬出工会,又一场考验着他。重新选择校址,找到黄陂广场新开发楼盘,1平方米的整层,开价万,天文数字,怎么办?

在他的朋友圈、学生家长成功人士中获悉情况,个个表示支持。纷纷解囊相助,短短的半个月,就借到了万,再将汉口与黄陂的住房抵押,向银行贷款凑齐。自己好人缘,才有热心肠的朋友,雪中送炭。

反观那位把位把他引入培训机构的龚校长,为了自己把利占尽,釆取赶尽杀絕的做法,把友谊送到断头台上。到头来是“兴也萧何,败也萧何”,翻脸成了仇人,还落得身名狼籍,又有什么意义呢?退一步天宽地阔,看不穿啊!

乡情是一种剪不断的脐带。我从哪里来,这一问,千丝万缕的情结,引发了无穷的遐想。“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水”。对故乡一山一水的眷恋,魂牵梦绕在心头。不论走到哪里,仰头一望,发出来的感叹就是:“月是故乡明”!

对于生我养我的故乡,作者总是那样的一往情深。一想起来就流泪,这种对故乡的热爱,渗透在文字中。开卷第一篇就是“永远的故乡”,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对自己的家乡作了描写,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我的老家杨家田湾,是人间仙境。山不高却俊秀,水不深却清沏……门前一条绕村而过。那小溪所流出的泉水,叮咚作响,那小溪冬暖夏凉,终年不凅,宛如天籁落入人间”。一轴水墨山居图,舒展在读者面前。

故乡人更是可亲,那朴实善良的乡亲们,他们用自己的行为,传播着热心助人的清风。他的父亲只在粮管所做过临时工,也只能算是点头之交。在全家无米下锅的时候,母亲让他去找粮管所的雷传山主任,把希望寄每每寄托在他身上。不时批20斤细米渣子,在饥饿年代,救了一家人的命!

故乡的老师格外的好,特体贴人,爱自己的学生。班主任宋振东,见他做作业没有一枝象样的笔。无米下钵,经常用红薯、南瓜充饥。便向学校申请,每月发2元钱的助学金。

故乡的同学,都很淳朴。对于贫困家庭的芸窗学友,没有谁瞧不起谁。条件稍好的同学,时常接济他,总是多带点米,分一点给他,分享家里带来的菜。吳业敖、朱星亮、朱绍焱、郭国勤等同学知道他爱打篮球,运动量大,总把自己蒸的饭,偷偷的倒一些在他钵子里。那亲如兄弟的情景,如电影镜头,一幕幕的回放。

参军出发的前夜,队长丁厚发的妻子敲门来到了他家。早知家里经济拮据,送来了两块钱,说是给他路上用。这是多么沉甸甸的送行礼呀!在当时农村,大家都很贫穷的情况下,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一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也只两块钱,同比当今货当今币值,超过了元。它承载着乡亲们多少深情厚谊啊!

乡情啊,乡情!每次回家,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如何感恩这片土地,感恩乡亲们的寄托的厚望,改变世世代那泞泥小道?让乡亲们出行方便,是他的梦寐以求。当他从松滋调回黄陂人武部时,第一件事事,就是想办法修湾里路,连接外面的世界。

当自己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很想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象城里人一样,能够舒适地生活。他多次奔走于交通局、财政局、林业局,不辞辛苦,不怕卖脸,恳请相关领导帮忙。最终争取到两三万钱,筑成一条能走拖拉机的砂石路。

到司法局当了领导,借着“村村通”的东风,多方联系,协同乡亲们出力,把那条砂石路拓宽成为水泥路,汽车可以直达乡亲们的门口,乡亲们堆满了笑容。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内心感到非常高兴。

路修好了,再次回家,看望左邻右舍。到了晚上,找当年小伙伴聊天,却瞎灯摸火,一片漆黑。马上想到:亟需解决输送光明,为湾里做点实事。他立即联系电力部门,花了二万多元钱,安装了13盏路灯,所有电费都由他买单。当看到老哥老嫂们在灯下唠家常时,心里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为家乡做事充实了自己的追求,脚踏实地在行动中。

让乡亲们休闲快乐,他又想办法筹集资金,为湾里修建文化广场。当看到湾里跳起广场舞的时候,心里乐开了花。

乡情的引擎,驱动着他,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让家乡日新月异。他穿针引线,通过各种途径,与招商部门协调,把更多的投资者带到这里实地考察。他作义务讲解员与宣传员,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底蕴,竭力为家乡的旅游观光业,推澜助波尽到自己的心愿。

儒家主张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而齐家是重要的一环。家庭也是孩子成长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家庭,就出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家庭文化氛围,是熏陶孩子的摇篮。

在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季节,就流行一个口头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打洞”,当时称为“极左”,仔细想来,不无道理。环境决定孩子的未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

他的两个孩子丁敏与丁晴,在祖父祖母、父母、二叔、幺叔善良朴实熏陶下,秉承着忠厚传家、自强自立的祖训,靠自己的努力,分别成为外企高管、著名律师,开创了自己的天地。赢得了业界的好评。大女儿又华丽转身,接过父亲的火炬,从头开始,登上新星培训机构的掌门人宝座。

这部回忆录,既是家族史,又是创业篇。作为家族史,记录上辈的苦难,留下详实可信的文字,让后人知道昨天。付梓让更多的人阅读,比树一座碑,在乱鸦斜日中孤独在荒野,清明祭祖更有意义。把这部档案馆、图书馆,让更多的人走进这部书里。如一部电视连续剧,让人流连忘返。作为创业篇,书中很多人物,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个中经历者,去品味朋友、亲人,引发浓厚的兴趣。这种影响力,远胜于清明上坟。这种孝心,比起烧钱纸上香,不是更进步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写这部回忆录,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文化工程,能够超越几代人的生命延续。

我与丁朝东先生相识不到一年,也只打过两次照面。在朋友圈中,看到“一直朝东”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41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