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我们的节日清明缅怀英烈寄哀思,文明

发布时间:2021-1-13 23:10:13   点击数:

编者按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真情通过传统节日这一形式得以永存,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美好期盼和吉祥祝愿提炼成为万古不衰的节日之魂:

贺春节之团圆;

闹元宵之喜庆;

感清明之缅怀;

念端午之追忆;

赞七夕之忠贞;

寄中秋之思念;

忆重阳之恩情。

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文明风尚,中央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定为——“我们的节日”。

值此清明时节,安徽公司特推出《我们的节日——清明》专题,致敬、铭记、传承,追思故人,缅怀英烈,文明祭扫,弘扬新风!

清明?起源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节日故事: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打点好行装,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然而,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植树、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1

扫墓

2

踏青

3

植树

4

插柳

5

荡秋千

6

放风筝

清明?饮食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如春饼。各地食俗不尽相同,南方部分地区则有清明节吃青团的风俗。

青团

馓子

枣糕

春饼

驴打滚儿

乌稔饭

清明?诗词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无数诗句。诗意清明,诗累累、情切切、意盈盈,无限情愫蕴含其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从这些诗词入手,感受诗意之中的别样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公祭

年的清明节,

注定是“不一样”的清明。

因为一场疫情,

我们都上了一堂“生命公开课”,

更加敬畏生命、珍爱生活!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

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

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4月4日,全国哀悼!

华电安徽公司组织号召广大员工

以多种方式

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积极参加“致敬·铭记·传承”云祭扫活动

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践行“三信”,铭记初心,

不负韶华,

勇担重任,

接力奋斗!

安徽公司本部

芜湖公司

六安公司

宿州公司

新能源公司

九江公司

栏目出品:安徽公司党建工作部轮值单位:芜湖公司新能源公司栏目编辑:赵梅王丹董瑞

栏目审核:崔冬青栏目期数:年第86期?总第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33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