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我用母语讲故事清明节的来历年
打小就记得一年中最为浓重、最为正式的节日是春节、清明节和桑美波祭,而且这三个节都是与祭祀祖先有关的,再穷也要过。至于其它的元旦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在困难时期全都是没什么印象的。
在丽江,大多数地方春节和清明节都要上坟扫墓,而清明的风俗也是大致相同的。清明的早晨是忙碌的,母亲天不亮就要起来炸五颜六色的咖喇、灰色的凉粉皮、黄色的麦粉皮,然后炸放了香椿和茴香的糯米糍粑,这糍粑因为有了点缀比春节时的要香得多了。等煎炸的准备好,母亲开始煮鱼、炒菜,即便家里再怎么困难,也要准备上六个菜,其中香椿炒豆腐是必不可少的。
在母亲准备这一切的时候,父亲会烧水,准备茶叶和清酒,而我和哥哥便去家附近的鱼塘边摘柳枝。4月的柳条,一片新绿,在鱼塘边随风摇摆,和水里的倒影相辉映,美丽极了。哥哥爬上树,一枝枝摘下,我就在树底下将他扔下的柳枝码好,差不多有一大捆了,哥哥就跳下树,用柳条编两顶帽子,一人戴上一顶,然后抱着柳枝乐呵呵回家了。到了家门口,哥哥会在大门两边插上柳枝,破旧的大门转眼便有了生机。剩下的柳枝我们会带到坟上,插在每一块墓碑前。
到了坟上,做完所有的祭拜,我们才能开始动筷,因为还小,我们并不懂得思念祖先之类的,所以那一刻,是我们小孩最兴奋的时候,好久好久没有吃到的鱼肉、火腿肉、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咖喇,是那样的美味。加上是在草地上,周围还有麦田和溪流,那感觉真是好极了。
如今生活好了,每家每户带去的何止6个菜,大家都换着花样准备好吃的,甚至将锅碗瓢盆、奶锅都搬到山上去,甚是热闹。但不管怎么变,清明插柳这风俗倒是没有变。
那为什么清明要插柳?这个问题我倒是从没有想过,也没有问过,插了40年,依然不知道。直到今年的清明,如意爸爸给孩子们讲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我才知道一二。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听了如意爸爸讲的清明节的来由,望群里爸爸妈妈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吧,并带孩子力行感恩先辈,感恩尚健在的长辈,感恩对自己有恩的人。
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朋友们,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
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