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第期散文清明节的由来及其他
清明节的由来及其他
佳明
清明来临的时候,正是春风习习、春雨绵绵、山泉潺潺、绿草茵茵的和暖时光,清明节的活动很多,最基本的活动当属祭奠先祖、缅怀逝者、野外郊游、欣赏美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社牧写的这首《清明》诗,通份易懂,朗朗上口,许多孩童都会背诵这首诗。但你在背诵时能够体会到古人在清明节时的心情吗?当你对清明节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了。
清明节不像其他的节日,固定在每年的某月某日,它是由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来决定的,每年的清明大致上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发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物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因此民间非常重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有些节气到来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些仪式。但唯有清明,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缅怀祖先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长者。正月初一要在家中祭祀祖宗牌位,清明节则是另一次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这一次是到祖先的墓地去祭祀,为祖先的墓地扫墓。民谣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为什么古代要选定清明这一时节去扫墓呢,这跟寒食节有关系。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另一节日,寒食节的日期是从冬至日算起的一百零五天,这是来年的初春季节,距清明日还有一到两天。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都不能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寒食节又叫禁烟节、熟食节、冷食节。
寒食与介子推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位贤臣介子推。介子推生活在春秋时期,晋国人。那时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十分昏庸,他的亲生儿子重耳都面临被杀的危险,重耳只好流亡到国外,历经艰难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称为晋文公。重耳做国君后封赏了与他一起流亡的功臣,恰恰忘了最大的功臣介子推。
为什么介子推是最大功臣呢?相传,重耳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心里想着自己如果当了国君后一定要报恩。现在对于其他功臣都已经重重有赏了,怎么唯独没有介子推呢?于是,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介子推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果然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最初寒食节定为三天,后来延续到一个月,整整一个月禁火,人民的生活该是多么的不方便!特别是山西地区,官府还要严格检查人们是否遵守了禁火的习俗。在寒食期间,官府派人挨家挨户检查,检查者将一根羽毛埋在炉中的炉灰里,如果羽毛变焦了,就说明违反了
禁火令,这家就要受到惩罚。东汉末年曹操率兵马来到山西地区,发现了这里禁火的严酷,就不顾众人反对,下了一道《明罚令》,曹操要惩罚的不是违反禁火令的人,而是还坚持寒食的人。他在《明罚令》里说,冬天里有一百多天不能生火,食物吃冷的,在北方这块寒冷之地,会给老少病弱者带来不堪想象的后患。今后人们都不准寒食,若仍坚持寒食,家长要判半年监禁,主事的官吏要判一百天监禁。尽管如此,寒食节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不过时间就不会再延续一个月之久了,以后基本上是一两天。这一两天恰好就在清明前几日,两个节日相隔得太近,也许是人们觉得比较烦琐,就把寒食节的内容并到了清明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为一个节大概是在唐代,而且清明扫墓的习俗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因为寒食节本来就有悼念死者的意思,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祭祀祖先,因此,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从此以后,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禁火寒食,祭祖扫墓。历来湘南一带清明节习惯包粽子皆源于寒食节的饮食习俗。
扫墓
扫墓大致有如下内容,一是为死者烧香三炷,摆放水果等供品,烧纸钱,鸣鞭炮。纸钱是一种特制的钱币,叫冥币,意思是送给死者在阴间使用的钱。又称光明钱、往生钱。除了烧纸钱外,还流行一种压钱的习俗,就是把纸钱压在坟墓的四角和坟顶。然后扫墓者在香火袅袅中向死者祭奠,晚辈一般要行跪拜大礼。二是在祭奠完毕后要整修坟墓,给坟墓培土、除草。民间信仰认为,坟地是死者的世界,他们在那里进行生产劳动,衣食住行,无一不有,而墓穴就是死者的房屋,房屋长年日晒雨淋,会有破旧开裂的地方,所以生者要为死者把房屋修好。更为重要的是,祖先如果在坟墓里住得安稳,其子孙后代才会繁荣兴旺。祖先的墓地连结着今天的生命和情感,正因为这样,古代十分重视祭祖扫墓。
过去,清明扫墓主要是为亲友扫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清明扫墓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缅怀先烈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有些学校在清明节前后就组织学生们到革命烈士的墓地扫墓,同时进行一次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有一些人就对形成清明节的新风俗提出了具体建议,他们说,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应扩展到革命先烈,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应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陵园或墓地扫墓,到英杰人物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举措。
踏青赏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是古代文人对野外郊游的一种典雅表达方式。春天来了,野外的土地都长出了青青的小草,人们来到郊外,踏着青青的小草,欣赏美好的春光。你看,踏青二字是多么形象。清明在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个时节,寒冷逐渐远去,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人们整个冬季窝在家里躲避寒冷,已经憋屈得很了,早就想出来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而清明时节正是出去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现在,我们不说踏青了,用了一个新词:春游。
人类最早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与野外的绿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后来人类创造了文明,能够自己造屋子,屋子能够抵御冬天的寒冷,但只要春暖花开,人们就到野外去活动,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与野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人的祖先最早形成的踏青习俗并不是在清明节,而是在清明前的三月三。古人称之为上已节。上已节主要是祈求人类繁街。到了上已节,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集体举行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这时候也是男女相会求偶的时刻,往往两个氏族之间就是在上已节这一天在野外相聚,互相对歌、跳舞,彼此沟通感情,于是郊外成为了热闹浪漫的地方。踏青的习俗也就是这么来的。
踏青,又称踏春、游春、寻春。清明节这一天,男女老幼携手到郊外散步,领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好光景。他们或者采摘花草,或者洗浴春水,或者吟诗放歌,或者饮酒猜拳,或者开展踢球、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体育活动。女人们尤其是年轻女性在清明节这一天应该是最为高兴的,因为女子平时被束缚在家,她们得按照三从四德的要求言行小心谨慎,但到了清明节,她们也可以穿上最艳丽的服装出来踏青,观赏大自然的美丽,尽情地玩耍,所以古代有一句俗语说:“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清明时节,万物花开,春和景明,人们来到野外踏青赏春,自然心情舒畅,因此这也是诗人墨客诗兴大作、尽抒情怀的时刻。而清明节扫墓,让人们回忆起往昔的亲友和岁月,更止不住要吟咏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恐怕在今天仍是家喻户晓。这首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情感充沛的清明节,这一年的清明节下起了绵绵细雨,诗人看到一路上的行人神色凝重,他们将去祭扫先人的墓地,先人的音容笑貌此刻正萦绕在心,他们的灵魂仿佛追随着先人的身影而去,所以一个个像“欲断魂”一般,诗人受到感染,心情也变得肃穆起来,于是想找一个酒家,喝杯温酒,以酒解愁,可是哪里有酒家呢,牧童抬手指去,只见远远的飘着一幅“杏花村”的酒帘。唐代诗人崔护在清明踏青时还留下了一个感人的浪漫故事。有一年清明,崔护游到城南庄,因为口渴就向一位村姑讨了一杯水喝。第二年的清明,崔护又来到城南庄,才听说那位给他水喝的村姑因为思念崔护而抑郁死去。崔护大为感动,便写下一首《游城南》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主办单位:道县作家协会
协办单位:道县农业农村局
协办单位:道县文旅广体局
协办协办单道县老科协
主编:蒋铸友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