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乐思塾清明节,那些丰富的习俗活动

发布时间:2020-8-12 19:40:34   点击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今天,我们就陪孩子聊聊这些丰富有趣的习俗活动吧。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乐思塾嘉和城校区双语国学班、双习惯养成班

现已面向所有适龄孩子招生

联系

南宁乐思塾

儿童教育成长中心

乐思塾是一家以国学特色为教育连接点,以家庭为核心,采用“校内学习(输入)+校外实践(输出)”教育模式,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教育观的元素,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自信自律的优秀品质,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的儿童教育成长中心。目前主要开设:1.双语国学班,长期面向4.5-7岁的幼儿招生,小班制教学;2.精致托管,长期面向小学1-3年级招生,专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3.特色课程:甲骨文慧画、经典诵读、趣味数学、小古文、户外研学等。各大校区联系方式五象:莫老师嘉和城:李老师保利:吴老师玉兰路:蒋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23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