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清明节的来历与大名县有着紧密联系
清明节的来历与大名县有着紧密联系
说到清明节,其起源源于一段历史典故。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城(今河北大名县)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誓言将来要重用报答介子推,这段故事就是发生在今天的大名县,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乞食五鹿、割骨奉孤。
后来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与老母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因此,清明节与大名县有着一定的联系。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