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清明扫墓,你欠孩子一个解释
今天是清明节,估计没有人会直接说“清明节快乐”吧?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祖的习俗已有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去扫墓祭奠亲人,这时候孩子可能有各种的疑问: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会怎么样?爸爸妈妈也会死吗?
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与孩子讨论死亡的事情,恰恰也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过程,珍惜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谈论死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让孩子能平衡自己内心的感觉,不再感到恐惧、焦虑,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死亡。虽然亲人离开了,但是爱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永恒。
▼
1怎么和孩子解释死亡?
原则①:诚实
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此时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就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长大后更容易轻率地伤害自己和他人。
骗、隐瞒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感
诚实正面的回答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在回答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时,大人可以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应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千万不要欺骗他们,更不要搪塞说“等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
原则②:平和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和孩子探讨“生命”时,语言和动作都应保持平静、温和,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另外,孩子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因此,在解答“死亡是什么?”之后,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感受,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并传达出“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却永不消逝”,“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支持你”的信息,安定孩子的心。
2生命教育和健康有什么关系?
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
我们经常注意到身体受到的伤害,却很少会注意到心理上受到的情感伤害。事实上,我们所承受的心理伤害比身体上受的伤害更多也更严重。情绪、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任何过激的情志,都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比如,孤独的危害不亚于吸烟,甚至还将增加14%的早逝风险;而失败所导致“焦虑、抑郁和无助”本身虽然并不可怕,但人类反复回味不愉快事情的习惯则很容易导致抑郁症、酗酒、暴饮暴食的发生,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健康,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指生活中没有问题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如果这三者协调统一,人的心理会更加健康。
生命教育正是让我们正确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学会承担责任、控制情绪的一个重要开端。通过生命教育从细节、从点滴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帮助孩子完善人格。孩子长大后,就会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
3这个清明怎么过?
第①步:家长提前“补课”
谈论死亡就是生命教育最初的形式。在中国,至今还有很多父母没有接触过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在为孩子开启生命教育之前,大人不妨在扫墓前先补习相关知识,只有自己先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第②步:正确认识自家孩子的情况
每个孩子都具备个体差异,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孩子,认知与情绪的发展阶段也不同。我们应该要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选择他们最能接受的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生命的意义。
第③步:不要太严肃,要循序渐进
和孩子讨论生命的意义时,大人不要太过严肃,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次谈话只是一个开端,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谈话深度。更重要的是在平时,大人以身作则,给孩子塑造良好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贴士
▼
即使清明节当天下雨不便外出,我们仍然可以在温馨平和的家中开启对孩子生命教育。从有限的生命中感悟到无限的温情,将是他们未来能够成熟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