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如何避暑盘点古人的消
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如何避暑?——盘点古代的消暑秘方
文/佚名
越来越热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气候常态。然而,至少我们还有空调、冰箱这些解暑装备。在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度过炎热夏季的呢?宋佚名《槐荫消夏图》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年06期藏冰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在没有冰箱的当时,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冰窖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住宅楼的体积。搬运、储藏冰块(民国时期)
来源:《紫禁城》年第04期
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就是不结冰,该咋办呢——制冰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民以食为天,制冷市场的繁荣,必然带来夏季饮食的新突破——冰饮当夏天制造冰块成为可能后,市场中也出现了“冰鲜”,人们打捞的海产品,通过冰的冷冻运输得更远、保存得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再后来,人民开始在制冰时向罐子里放入糖、各种水果等,逐步将冷食产品日益丰富起来。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清明上河图》中卖“饮子”店铺
来源:《艺术品鉴》年第16期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大夏天容易化掉、不冰了,咋办——冰镇不用担心,智慧的古人还拥有一样神奇的法宝:冰鉴!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冰鉴最先是陶制的,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其代表物。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它,我国的冰箱之祖。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温酒的双重功能。当然,古人的消夏方法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在炎炎夏日中寻找清凉的舒适与快乐。来源:《科学大观园》年第13期好书推荐
每天一堂北大历史课
作者:程门立雪
人民邮电出版社
站在史学大师的高度
看山川变动
品历史兴衰
原价:13.32现价¥6.69立即阅读原价:19.99现价¥9.99立即阅读原价:22.11现价¥11立即阅读原价:19.99现价¥9.99立即阅读世界喧嚣中,寻一份阅读的宁静
烟火浮躁里,读一篇淡雅的美文
未见时,应是你期待的模样
相遇时,便是一段精致的时光
更多精彩尽在——知网文化APP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bjj/1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