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越乡民俗风情图说岁时节令清明踏青
08
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
清明踏青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即为春日郊游,越乡则称“踏春”,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越乡的风俗。提到清明踏青,又使人想起传统的“上巳日”,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以祈求人类的繁衍。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后来,“上巳日”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曲水流觞的节日。由于“上巳日”距寒食、清明均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的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踏青的场景。明清时期,越乡妇女有头戴荠菜花的习俗,明代学者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便有“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的记载。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传说西王母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人们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著名的嵊州竹编“麻姑献寿”便是由此而产生的。综上所述,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清明踏青的节日。作品《清明踏青》把画面定格在浩瀚的江边,与“上巳日”在水边踏青的习俗结合在一起。你看,又是一年芳草绿,野花带着春天的气息吐出芳香,泛绿的柳条在春风中飘拂,待渡的逢船在水波上浮动,远处民居在雾气中氤氲。这是一家祖孙三代,计七个人,清明节在水边踏青。他们刚从对岸摆渡回来,沿着江边青石板铺就的小道,漫步前行。爷爷肩上扛的是碎花小包,目光前视,精神瞿铄。奶奶拎着竹编香篮,看着江边春色,喜笑颜开。爸爸走在最后,挟着外套,思考人生。妈妈双手抱着熟睡的婴儿,倾注慈爱,缓缓前行。小姑手里拿着新採的野花,新折的柳枝,喜容满面,春意盎然。大孙子挽着妈妈的左臂,小脚迈大步,紧跟大人步履,童趣横溢。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生气始盛、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越乡的清明踏青活动往往在郊外的江边进行,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清明踏青》得体地再现了人们迎春郊游于野外的越乡风俗。宓风光图徐华铛文
风俗///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运营编辑:陈爱君审核:史华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