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清明旧俗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究竟
俗语,就是约定俗成的言语,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俗语,它们大多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谈谈农村的那些俗语。不得不说,俗语的形成肯定是有着一定的缘由的。单单说好的俗语,“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就不看它的下半句了,就只看这前一句。要如何谈这个俗语呢。其实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的社会,年轻人都外出打拼,想要谋求一个更好的生活,因为条件的不允许,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老父亲和老母亲留在老家。逢年过节,给父母打个电话问问平安,道道喜,接下来就要向父母吐苦水,说自己在工作上有多么多么的不顺,想换工作,父母就会劝导你,忍一忍总会过去的。
家里的老父母听着你的怨言,开导着你,却从未向你说过他们在老家过得怎么样。有过这样一则新闻讲的是邻居见老人家几天没有出门,不放心便爬墙头翻过了他们家,才看到老人家生病在床上下不来了,急忙招呼村医院。
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其实并不少见,哪家的老人没出来,唠嗑的奶奶们就会上他家坐在小板凳上,开着电视陪老人唠嗑。从生活中便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正意义表达出来。说完这好的俗语,当然好俗语并不止这一个,我只是举一例。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农村的那些陋习吧。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女婿给老丈人上坟,竟然有辱没先人一说”,要说这句话多少是有点不好了。人家都常说嫁女儿就相当于多了个儿子,女儿疼自己不是真的疼,女婿疼自己才是真的疼,照这样的说法应该会让女婿在自己百年后上坟的。为什么不让上坟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有男尊女卑之分,并且这种观念特别严重,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低,有三从四德的原则,并且必须遵守。如果犯了哪一条不是被浸猪笼,就是被休,当时女子被休可不像现在这样离婚之后再找一个,那是会遭人唾骂的。
再说当时的女子嫁去夫家,就是娘家泼出去的水,都说“覆水难收”,嫁出去的女儿自然也没有要回来的道理。女子嫁进夫家冠以夫姓,从之前的以父为纲到以夫为纲,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变得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份,还有自己的姓,以前的人都讲究外姓人不得给自家人上坟烧纸。
女婿自然姓氏与老丈人的不同,自是不许上坟烧纸的,除了那些赘婿到家中的,并且孩子是自己家中的姓,才会让女婿烧纸。如果在上坟烧纸当天女婿跟着去了,这会被别人笑话,笑自己家没人,让一个外人来烧纸,这怕不是不能传宗接代吧。
这样的话要是让先祖知道,那不是侮辱人嘛,所以大多数农村人是不会让女婿在自己百年之后上坟的。在现代女婿上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过去,就不止会辱没先人,还会影响风水。
在上坟当天女婿来烧纸,不止会被人笑话后继无人,还会影响自家人的运势,嫁出去的女儿也一样,不过幸好现在不会这样,即使是女婿也能去老丈人坟前尽孝。接下来说说其它俗语吧。
建国之后,我国经历过一次大旱,那时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各个家中没有存粮,据以前的老人说,当时的树都被扒个精光,那么硬的树皮能抢到一块都是好的。当时的地上连草甚至草根都没有,都被人挖来充饥了,不时会有人被饿死,当时出生的孩子,家长为了养活他会给取一个贱名,因为他们觉得贱名好养活。
结语:经典的俗语又何止是这一两条,在众多的俗语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又有何人知道,大家都只知道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像女婿不能给老丈人上坟这样的俗语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也不能去评判它的对错,时代的不同,生活习惯也会不同,可能现在仍然有一些地方延用着这条俗语,这又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