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杜牧清明好在哪

发布时间:2024/12/10 11:35:08   点击数:
每到清明节,有一个必修的“仪式”,那就是读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年的清明已过,但小生仍在回味: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小生认为,作者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但什么作品成为经典,却是读者、社会选择及营构的结果。一首人文经典,外星人或许毫无感觉,甲壳虫也很难说感同身受。回到这首诗,因为它以独幕剧一样的“画面”来传达难以言传而又共通的情感。诗中有舞台:野外的路上;有布景:那就是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有人物:那就是行人和牧童;有对话和动作:借问,问酒家在何处,以及牧童的肢体语言:遥指远方的杏花村。而这幕剧是象征的。“行人”忽略了具体姓名,而代表着所有人,暗示着所有人共通的某种命运。什么是行人?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活着就是行旅之人。孔子说“生无所息”。只有死亡是归宿,活着的都是行人,也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的人。这就跟“清明时节”联系起来了,诗中人永别了祖先亲人,只剩自己一个人走在漫漫长途之上,过去的永远已经过去,未来的还不知何时会来。这已经很让人难受了,又恰逢纷纷的细雨,那么细,那么密,那么乱,无边无际,无止无休,这就更加加重了抑郁的心情。由此可以重构出一个诗中人的形象:荒郊野外,孤零零的一个人,置身于纷纷细雨之中,已经永久的失去家园,还在无望地寻找归宿。其中的心情,直白地说出来,就是欲断魂,即将要断魂,一种千钧一发,即将要到临界点的感觉。他的痛感大概等同于断肠吧,断肠是因伤心而肝肠寸断。这有一个传说,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有个大官到蜀地去,船经三峡,他的手下捉到一只猿宝宝,猿妈妈岂能舍得,故沿岸且追随且哀鸣,经数百里仍不肯离去,后来跳到船上,气绝而亡。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了。显然,这是心痛到了极点,以致肉体已无法承受;肠既断,随即就是心之断、魂之断。怎么释放这种内心的苦闷呢?诗中人想到了酒,想借酒消愁。而只能解酒消愁,又可见诗中人的心情难以倾诉,无可告诉,是无人可以倾诉、无法言表的那种悲哀。这既是感伤的消解,又是感伤的体现,近似于“借酒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又提供了一种模式,一种排遣感情的模式。总之,杜牧的《清明》像独幕剧,因而是具体生动的;又是象征深邃的,因此能唤起普遍的共通感:故而被读者奉为经典,传诵不衰。您认为呢?杜牧《清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bjj/17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