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今年清明节不一样国务院发布公告,4月4日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而4月4日,也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
清明节虽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但和其它三节又有不同。
不同在于,其它三节都有固定的农历日期,比如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春节每年正月初一。
但清明节在农历上并没固定的日期,这是因为清明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它的日期不是按照时间来确立,而是按照太阳黄经来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分后的15天左右,即为清明节,具体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
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为什么清明节从“二十四节气”,摇身一变,能成为传统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当时饿的奄奄一息的重耳一命。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大肆封赏当年跟随他的人,唯独忘了介子推这个恩人。
晋文公经人提醒之后,非常的后悔,听说介子推背着老母,进入了绵山隐居,就想把介子推找出来报答。
(杰出君个人认为:晋文公的独忘,可能并不是真忘,而是事迹不太光彩,经人提醒后,考虑仁名有损,不得为之。)
但绵山很大,根本就无法寻找,手下的人献计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最终介子推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凄凉的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并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杰出君再次认为:计可能是手下献的,可以晋文公能当上五霸之一的才能,不可能没有考虑后果。唯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晋文公压根就没想着介子推出来。毕竟出来封赏后,割股充饥的事难免公之于众,这对晋文公来说,面子上不太好看。)
史传晋文公悲痛万分,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祀,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
在历史不断的演变进化中,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说到清明节,这里不得不提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但“墓祭”为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并不是清明节的原创,而是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这种天地信仰、祖先信仰与传承信仰、家庭人伦一结合,就成为清明节最重要的载体。
让清明祭祀,成为文化表达,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
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虽然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
但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则是共同基本的礼俗主题。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可今年的清明,除了国务院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以外,还有一点不同。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时节,人们会祭祖、扫墓,还会举行一些公祭活动。
但疫情让今年清明节的“打开方式”,与以往不同。
据新华社文:为避免聚集性和输入性疫情等各类风险,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全国多地发出通告,暂停现场祭扫和祭祀。
同时,今年清明节期间,各地的殡葬服务机构,都相应地推出了网上公墓服务活动和“家庭追思会”“代客祭奠”等方式,为公众增加了新的祭奠选择。
杰出君在这里提醒大家:4月4日10时,除了别忘默哀3分钟。至于当天要不要上山扫墓,具体请参考当地的政府通告。
(我是杰出君,你们关心的,就是我关心的,喜欢我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