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诗词话清明,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过清明的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枝杨柳属流莺。
▼先秦·风情
先秦人的郊游浪漫“风情”。《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都是时人郊游的记录。其中《国风·郑风》里有首诗歌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郑国人喜欢郊游,每年春天,出了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可见在古代,美女是春游踏青的主力军。许多书生少年便利用这个机会,与意中人互赠芍药,定下爱情的盟约。
▼魏晋·风雅
到了魏晋时代,春游则更雅致风流。在魏晋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风流名士辈出。他们不但创造出了文化艺术的高峰,也在玩乐上自主创新。
当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自家园林兰亭搞的那场Party,留下了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还留下了一个著名的玩儿法——曲水流觞。
但时人郊游能游出一种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
有“千古隐逸之宗”美誉的他在做了十三年“公务员”后,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之职,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唐朝·风行
魏晋人郊游虽游出了境界,但“郊游热”在普通人间并未兴起,仅属“小众”。
到了唐代,春日郊游才真正风行起来。“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在杜甫笔下,唐朝春游可谓盛况空前。
春季来临,明媚的阳光洒遍原野,百鸟在枝头嘤嘤成韵。
男子们邀几个朋友,一起到曲水边吹吹风,喝喝酒,再租一艘画舫,吟几句诗。
姑娘们则换上美美的春装,放放风筝、荡荡秋千、逛逛古刹,再去脂粉铺子买些玩意儿,好不欢畅惬意。比之今日的春游,大概只差拿着手机来个自拍,分享朋友圈了。
▼两宋·风靡
宋代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将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为7天。这个假日的长度,放到现在,大概也只有十一黄金周可与之媲美了。
或许,正因为假期长,宋时寒食与清明的娱乐活动异常活跃。一些路途遥远无法回原籍扫墓的官员,常利用这难得的“黄金周”,找上同科,约上同乡,到郊外踏青,喝喝小酒,发发牢骚,再吐吐上司的槽,顺便交流一下各自身边的八卦,缓解一下上班的压力。那个时候,没有手机wifi,不能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途中寒食
(唐)许浑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
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满江红(暮春)
(宋)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来源:共青团中央、灼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