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中华民俗文化之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提起清明节,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我们总能回起了那首《清明》诗、《清明上河图》、《寒食帖》……,那些勾起我们内心触动的事物。古往今来,清明节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使其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清明,遵循传统,我们带大家再来认识清明节
#传统#
清明节之传统,由来已久。按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魏晋时期,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使得寒食节相沿成习。在唐代清明节正式兴起,《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宋代沿袭了唐代假日制度,把寒食、元日、冬至作为宋代的三大节日,并且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士民皆需祭扫陵墓
主要节俗
祭祖
在唐代,清明节新增了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祖先。如《唐会要》的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晕礼,於莹南门外奠祭撤候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礼典,永为常式。”可知清明祭祖习俗,是先由民间兴起到最后为国家承认流传至今。而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中也提到“家墓累累人扰扰”,反映出唐代有清明上墓之俗。
插柳
踏青插柳之习俗,最早可见之于宋代。《梦梁录》卷二“清明节”记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目为大寒食,前一日调之炊熟,用面造枣锢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节日娱乐
清明
秋千,清明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艺文类聚》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宋代易安居士李清照《点绛唇》写到:“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可以看出在宋代荡秋千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游戏活动了。到了元、明、清三代或把“清明节”视为“秋千节”。
踏青,在宋代清明节踏青之俗远比唐代还要兴盛。《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及《梦梁录》中都有当时热闹场景的记载,可谓是“笙歌鼎沸,鼓吹喧天”。如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全翠深线,接登联肩,想翻游党。画船萧鼓,
终日不绝。此外,清明节还有占天时、祭蚕神、蹴鞠等节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先祖、感恩生命等心理诉求的最直接、最深厚的见证
法事通知
主题:庚子年清明节超度法事
承办地点:江苏宜兴周铁城隍庙
时间:庚子年清明节
联系人:詹道长
-da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