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百姓台州丨自古齐氏多贤才
齐
全市齐姓人口1万多,集中在天台和仙居。
丨遇见丨
顾问:徐三见
临海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文博研究员,台州文献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古籍编辑部主编,台州市美术协会荣誉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博、地方史研究及国画创作。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默墨斋集》《默墨斋续集》,整理出版地方文献余万字,主编主撰著作多部。
“台州齐氏于南宋淳祐(年-年)年间始自京师临安迁居天台县城。齐姓绝大部分都聚居于天台,台州其它各县齐姓者基本上都是天台的分支。在台州的方志中,收录入传的台州齐姓历史人物计74人,没一个不是天台人。如此集中的情形与黄岩牟姓基本相似,不过,齐姓人物比牟姓多一倍许。
台州齐姓著名人物除齐汪、齐召南、齐周华外,宦绩流芳者有齐执中、齐庄卿,长于学术诗文者则有召南之兄周南,召南之弟图南、世南,以及齐先觉等。
齐执中,字道同,幼有异质,博涉书史,文章有奇气,尤工于诗,深为明初文坛领袖宋濂所称赏,与乡人徐一夔、朱右为好友。洪武(年-年)初贡入太学。洪武十二年,朝廷从太学中荐选博学老成之士,执中以御史任用。上任伊始即上章奏论宰辅权位太重,言辞激直。次年宰相胡惟庸伏诛,授刑科给事中,一时直声震阙下。继又论马政之弊,颇中肯棨,受到朱元璋的褒奖。然终因秉性太过刚直,忤旨去官,卒于京师,天下惜之。
齐庄卿亦明洪武初以耆儒荐授新野知县。新野征赋繁重,不少百姓因交不起租赋被活活杖死,民不获命,四出流离,以致十室九空。庄卿奔走泣陈于行省行台,终于上闻朝廷,获准除减,逃亡者得归,户口渐复。以政绩优异升部郎。时适房县县令被诉出缺,即以庄卿代之。在任以简静为政,举事必求便民,“一邑翕然……民归如流水”,监司交荐。因年老多病,遂辞政归里。
齐周南,召南长兄,少时兄弟五人同学于曹源书屋,凡事身为表率。乾隆六年(年)中举,三次赴京会试,皆不中,一时名流如周长发、杭世骏、张鹏翀、胡天游等皆与为友,诗文唱酬,相得甚欢。后选为滋溪教谕,弟子执经请业者甚众。所著有《春秋三传质颖》《纲目质疑》《东野呤》《瑞竹堂稿》等。其弟图南为岁贡生,才思清逸,诗文古今体俱擅,以教授自给,辑有《尚书通解》《毛诗合参》《礼经自得》《左氏汇编》《二十一史约录》等。乾隆南巡,入选迎驾,试以《大观台赋》,获擢第一,乾隆赏以彩缎荷包。自著有《唐书要览》《野见集》《皆梦斋杂著》《木屑录》等。世南中乾隆十二年(年)举人,二十六年进士,尝任宁波府学教授。生平沉浸经史,博而不杂,辑有《易经要览》《尚书集解》等多种近卷,著有《明洲纪略》《开岩志略》《蝉鸣集》《自怡草》等。
齐先觉与召南为族中兄弟行,博览群书,文才敏捷,诗尤有名,世人评其“诗笔沉郁排奡,自树旗鼓”。乾隆三十九年(年)举人,入京会试不中,遂留都中,以荐授四库馆校勘,因同事者妬忌,遂拂衣去职。所著有《礼记辨疏》《春秋类辨》《五经要解》《耕圃稿》等。
徐三见/文
”自古齐氏多贤才
台州日报记者陈洪晨文/摄
天台齐氏来自河南
齐氏的发源地,在河南汝南县。
相传,商朝吕国人姜子牙辅佐周朝夺得天下,为表彰其奇功而封其属地为齐国。他的后人统治齐国多年,到战国初期,齐康公被权臣田氏赶下台。田氏自立为齐侯,此后齐康公的后裔称齐氏,齐姓逐渐被确立。
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有许多齐姓人在朝廷为官。公元年,宋高宗赵构执位,南迁国都于河南商丘。南宋宗泽拜相时,原国都开封得到稳定,但好景不长,不得已再南迁至浙江临安(杭州),天台齐氏鼻祖徵远公的袓父,即是随赵构南迁至临安的。
天台齐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齐新孝介绍:“齐姓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分布较多,江南则较少。”
据其研究,公元年,齐徵远祖父(河南汴京祥符人)举家随宋高宗赵构迁居临安。齐徵远出生于钱塘德芳里,自幼喜读书,“日诵数万言”,宋嘉定二年考取进士,授江南华亭县盐务,因督运有功调任临安府,数年后淡为官宦,遍游山水。
齐徵远有二子,长子恒为宁海县县尉,次子颐为天台主簿。他随次子至天台,遍游山水,喜爱至极。恰逢元兵南下,朝廷内外惶惶,齐徵远弃官,定居于天台城隍庙前,成为天台齐氏的鼻祖。
浙江齐氏源于天台
天台齐氏二世祖长房恒有二子,长子迁居天台县东乡大横村,后代有徙东乡杨家岙等地,次子后裔迁徙临海陇丘、大田、石研周等。二世祖次房颐分居天台水南村。
此后,天台齐氏不断分居、迁徙,在县城及近郊人数最多,东乡苍山、西乡街头、平桥、白鹤、南山等地均有齐氏后裔。
齐新孝介绍,目前天台有一万多齐姓人口,其中洪畴镇甲午村为较有代表性的宗族聚居地,该村有多户余人口,齐姓占80%以上;由天台外迁临海、三门、仙居、黄岩、椒江、宁海等地,也有村庄齐氏聚居过半,如仙居淡竹乡下齐村;浙江共有18个县市有齐氏族人聚居,包含宁海、上虞、新昌、宁波、兰溪、金华、舟山等,均发源于天台。
每年清明节前后,齐氏族人从各地组团而来,拜祭始祖坟茔,参观七世祖齐汪忠节祠和郎中坟,也祭扫齐召南坟茔和纪念堂。
“早上7点出发,下午3点多才能走完。”齐新孝说,“第一站是洪畴镇,祭扫天台齐氏第一代始祖墓,再到福溪街道洋田岙村祭扫第二代始祖墓,接着是位于白鹤镇山头戴村的齐汪衣冠冢,最后是位于街头镇白衣山的齐召南坟茔。祭祖活动十分隆重,5年来的人最多,有多名族裔参与,今年有多人,从金华、上虞等地赶来的都有。”
忠节报国齐汪
齐氏历代人才辈出,以忠节齐公与“江南双齐”最为出名。
在位于天台赤城街道的忠节齐公祠,齐汪文化研究会会长齐孝桧和秘书长齐毓芳讲述了忠节齐公的故事。
齐汪为天台齐氏七世祖,生于明成祖永乐三年(年),自幼才智出众,魁伟英武,遇事刚果,不以利善小贬其志。明宣德七年(年)中举,年殿试中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又改任武库司主事。齐汪办事清廉,部内兵器、甲冑深记于心,应对自如,不差分毫,获尚书器重。他曾两次率兵平定云南土司,战绩斐然,随授兵部车驾司郎中。
明正统十四年(年)“土木之变”,齐汪护驾,恶战山西土木堡,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英宗皇帝被俘。景泰二年,代宗美名死难诸大臣,在土木堡建“显忠祠”,谥齐汪为忠节公。
清康熙六十年(年),台州知府重修清圣祠,将齐汪以台郡名贤入祠。清雍正六年(年),敕令在桐坑建郎中坟(衣冠冢,后移至山头戴村)以志纪念和教育后人。
据齐氏族裔研究,年,即齐汪战死两年后,天台齐氏开始筹建齐公祠,由于种种原因中断,直至民国二年(年),忠节齐公祠才建成,前后历时多年。
忠节齐公祠自年开始,其内办幼儿园、小学70余载,用地一度收归国有。9年,忠节齐公祠交由齐氏族人管理使用,族人筹资80万元重新修缮祠堂。目前,齐汪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们正为忠节齐公祠列入文保单位而奔走。
▲忠节齐公祠一角
博学鸿词齐召南
在天台县街头镇白衣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占地平方米的纪念堂。这座纪念堂,是为了纪念天台齐氏十八世祖——江南才子齐召南。
齐召南为天台县城龙门坦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年)。
据史料记载,他自幼聪颖过人,六岁能属对,九岁下笔成章,平生无嗜好,惟喜好读书。读完家中藏书后,他便借读于有书者,至杭州遍游书肆,见异书注目默识,目十行下,学识渊博。
齐召南22岁选拔贡,乙酉中副车,雍正七年(年)乡试录为副榜。34岁时,高宗皇帝试天下鸿博之士于太和殿,齐召南中,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编写《大清一统志》,任武英殿校勘经史官,乾隆赞誉其才学。此后一直升官,从中允、侍读、侍读学士,后遇朝廷大考,得第一,超升内阁学士,过三月升礼部右侍郎,教太子读书。
上京应试期间,还发生一件趣事。传说齐召南路过某县,宿壁画楼客栈,见异书八册,向主人借阅,连夜读完,次日早晨奉还。原来客栈主人是卸任的尚书,问齐召南书中诸题,皆一一答而无错,尚书惊异万分,赠送八册异书。
齐召南中年时因坠马跌破脑袋,伤稍愈后退职,后在杭州敷文书院任山长,执教11年。他一生著述尽丰,有《外藩书》《后汉公卿表》《续文献通考》《宝纶堂集》《水道提纲》《历代帝王年表》等,今留存几十部之多,还有许多墨宝留于世。
年,齐召南与世长辞,与夫人合葬在街头镇花坑村后门山。上世纪90年代,因故移至街头白衣山顶。6年,齐氏族人筹建齐召南纪念堂,8年在坟前落成,占地广阔、气势宏伟。
▲齐召南纪念堂
江南奇士齐周华
在忠节齐公祠内,有巨石刻“忠”“节”二字。这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与齐召南合称“江南双齐”的齐周华所书。
齐周华,号巨山,又号独孤跛仙,天台县城关龙门坦人,天台齐氏十八世祖,是齐召南的堂兄,生于年,罹难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年),终年71岁。
齐周华幼年丧母,历尽艰辛,秉性刚直,视真理为泰山。他的硬气、义气、正气、蛮气名声远扬,突出表现在他为吕留良翻案一事。
吕留良是嘉兴人,对清政府的统治极为不满,由于写了“反清日记”,死后被人密告官府,结果遭到戮尸斩首的惨刑,还株连多人。
齐周华与吕留良非亲非故,出于义愤,他写了“救吕晚村(吕留良别号)悖逆凶悍一案”疏状。地方政府不敢上报,他便赴南京呈上疏状,刑部退回浙江处理。地方政府将他抓捕入狱,齐周华受尽酷刑。
他轻生命如鸿毛,在牢中写诗作赋,后汇编成《风波集》,以岳飞的冤狱自比。其中有这样几句名句:“头经刀割头方贵,尸不泥封尸亦香。孤身愿为纲常理,甘弃情襟葬野蒿。”
直到乾隆登基,大赦天下,齐周华才出狱。此时他已经坐了五年牢。
出狱后,齐周华脱下儒服,换上道装,历游名山大川。他登五岳,游雁荡,走东北,去朝鲜,走亲访友,结交忠臣义友,写了很多诗文,著有《风波集》《名山藏副本》《台岳天台山游记》《华阳子诗稿》等。
他人奇,诗和文章也奇。在天台山游记中写到石梁,“深尝世路险,反觉石梁平”。有人以“长若万里九折之黄河,短若百炼千锤之钢铁”来比喻他的古文。
除了文才丰盈,他的墨宝也相当了得。他为齐汪所写“忠”“节”二字,被人冒杀头之罪藏了多年,于民国四年,后裔刻石镶嵌于忠节齐公祠中堂后壁,至今保存完好。
乾隆三十二年(年)腊月,吕留良案复发,他又上奏本,最后被惨杀在杭州,且满门罹祸。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西湖阮公墩新辟了一处“先贤祠”,奉祀民族英雄黄宗羲、吕留良、杭世骏和江南奇士齐周华,以示怀念。
本文参考了《天台县齐氏纪事》
(齐见黎主编)
甲午村·橡胶业
台州日报记者陈伟华文/摄天台县洪畴镇甲午村,现有村民户、1人,大多姓齐。近30年来,这个小村庄找到一条赚钱的新路子——橡胶生意,并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橡胶之村”。
甲午村拥有众多小型加工厂,如今已是橡胶产品集散地,这里几乎家家有橡胶,人人收入离不了橡胶。
改行
年年初,村妇许小苏肩挑重担,进入甲午村村民齐帮根的视线。当时,齐帮根感觉很新鲜。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有人收购橡胶下脚料,而且是嫁到村里的一个外姓女人。而这个女人,原先是捡垃圾的。一次次看到许小苏把货物挑回家中,齐帮根按捺不住好奇,去她家串门。询问后得知,这些被许小苏堆放在房前屋后的橡胶,大多是轮胎生产企业的下脚料。许小苏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分离出橡胶和钢丝,再把处理好的橡胶卖给橡胶厂,供生产橡胶制品之用。
听了许小苏的一番话,齐帮根不禁想,自己能不能也改行做橡胶生意?齐帮根原先从事帘子线加工,一年忙到头,赚不了几个钱。之后,亲戚们也纷纷劝说他,早日改行。按他们的指点,齐帮根拿着扁担,出门收购橡胶下脚料。
从天台到三门,又从三门到天台,他一个村一个村地寻找。一大早出门,有时运气好,能遇上好卖家,挑回个百来斤;有时也会空手而归,次日不甘心,又到处去找卖家。
齐帮根记忆深刻的是,家距离三门有25公里多,有时挑着百来斤的重担,累得喘不过气,走着、走着,实在走不动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他的手上和脚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从肩膀挑担开始,接着用手拉车拉和拖拉机运送,直到近年用上了工具车,齐帮根在橡胶制品行业跌打滚爬35年。
国外
后起之秀齐兴灶的足迹,则遍布美国、韩国、泰国等国家。早年,他在四川开机电和五金店。年10月,他回家开始做橡胶生意。近年来,国内的需求企业越来越多,橡胶原材料愈发紧张,国外价格相对便宜,如一吨再生橡胶,国内收购价为0元左右,国外仅要0元,扣除关税等外,净利润还有-元左右。齐兴灶就通过集装箱,不断地把货从国外运回国内。最多一次,他收购了多吨,满满十多个集装箱的货。
齐兴灶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这让整个甲午村轰动了,也有村民跟着动起这方面的脑筋。
但生意场上多曲折,风险与利润并存。今年10月,齐兴灶去日本收购到25吨再生橡胶。这批货载运回来,他才发现,其中有7吨不能用的硫化橡胶(即“熟胶”)。
“按市场价来算,硫化橡胶的收购价约元,而品质好的橡胶具有不变黏、不易折断等特质,收购价是0元左右。这趟生意让我亏了4万多元。”齐兴灶说。
在甲午村,像齐兴灶这样满世界跑的老板,目前还不多。大多数村民在国内市场跑生意。30多年来,他们奔波于大江南北,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然后组织自产自销,发展规模经营,把企业一点点做大。
新路
提及橡胶,甲午村的村民就会津津乐道:“只要手上有一把螺丝刀,我们就能知道橡胶好坏。用螺丝刀按一下,按得深一点儿的,就是好胶,又叫‘生胶’。如果按不下去的,那肯定是质量次的‘熟胶’。收购橡胶下脚料后,每一块握在手里,我们都会用螺丝刀去按,最多一天要按多块。”
“年,我们村有56个村民合伙做橡胶生意。大伙儿一起去杭州,去中策橡胶厂参加招标。这家企业拿出多吨货,标的每吨为元。那一次竞标很激烈,竞争对手多,但我们一直都不放弃。最后中标了,村民们都觉得很开心。这是我们村最大的一次合伙做橡胶生意。”甲午村村委会副主任齐玉横说。
与早年房屋破旧、路面脏乱差相比,现在的甲午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近年来,这个村谋求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农房改造二期工程已经规划好,基础部分早已告竣,一些村民将喜乔新居。
“当年甲午村发展橡胶制品产业,是村‘两委’和村民一起开的路。如今我们在发展美丽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及动态均衡。”甲午村村委会主任齐于坤说。
神仙居畔下齐村
台州日报记者陈洪晨文/摄下齐齐氏
一条灰色的公路,像一根飘带铺进群山深处。沿途的稻田已收割,田垄间只剩几行稀稀落落的绿色。一排矮矮的桃树,整齐地码在公路一侧,山上红、绿、黄各色植被相间,山顶云雾缭绕。
初冬,我们行至仙居县淡竹乡,寻找居住在神仙居风景区西侧的齐氏族裔。这个村庄环山抱水,因地处乡政府驻地的下游,祖居齐姓,因而得名下齐村。
下齐村历史悠久,齐氏祖先齐玉卿自元朝迁居至此,至今已有多年。
80岁的齐杨昆仔细地保存着民国庚申年(年)修的《乐安齐氏宗谱》,在《重修宗谱序》中,撰写者称族裔为韦羌齐氏。齐老先生解释说:“仙居历史上曾称乐安县,淡竹乡史称韦羌,乐安齐氏、韦羌齐氏,都指我们这一支,现在一般称下齐齐氏。”
齐杨昆说,下齐齐氏属于天台齐氏的分支。“下齐始祖齐玉卿,生于宋德祐乙亥,原为天台人氏,其父在天台属于县前派系,人称千十公。千十公有四子,玉卿排行第三,曾客游至下齐,因山水之美迁居至此。”
年来,齐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如今的下齐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据村党支部书记朱伟文介绍,该村辖下齐、李山、五加山、下扇塘四个自然村,有近户约人,其中齐姓人口占60%以上,村民多数外出经商或务工,留守者务农,农作物有水稻、杨梅、板栗等。
近年来,下齐村以栽培优质的蜜桃闻名遐迩。依托优势,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永安溪”蜜桃品牌,全村亩耕地中有亩用于蜜桃种植,蜜桃收入占全村总收入40%,逐步实现了农民增收。
▲环山抱水的下齐村,因祖居齐姓得名。
齐氏宗祠
在村口一片水稻田之间,整修一新的齐氏宗祠映入眼帘。
下齐齐氏宗祠,修建于清光绪癸巳年(年)[另有一说修建于康熙乙酉年(年),光绪年间重修],占地.78平方米,坐北向南,门楣匾额上书“齐氏大宗”。原另有一“奉先思孝”匾,为“皇子师傅”宗亲齐召南敬献。
齐氏宗祠为四合院式,分门厅、黄道街和祠堂大厅三部分,两侧设厢房,门厅与正殿均为五开间,黄道街从门厅通往祠堂大厅,石板铺设。宗祠梁柱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石柱粗壮雄伟,原本有楹联10多副,如今大部分已被毁坏,只剩一副鎏金楹联被族人用石灰涂抹,得以幸存。
该楹联书,“蝌蚪毓人文想当年泥马渡江声灵赫濯”“韦羌钟秀气知先世汝南启宇瓜瓞绵延”。联中“蝌蚪”指的是下齐村附近有处悬崖峭壁上,有状如蝌蚪的文字,称蝌蚪文;“泥马渡江”,齐氏族人用这个典故说明祖宗是在靖康之耻后迁居至此,而且在追随宋高宗南渡长江的时候立过功;“韦羌”指的是地处韦羌山脉;“汝南启宇瓜瓞绵延”,是指齐氏从河南汝南开始发端,家族兴盛,子孙繁衍,相继不绝。
晚清至民国时期,齐氏子孙每年都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典礼。年以后,祭祖活动逐渐减少。
▲齐氏宗祠
韦羌书院
在齐杨昆的记忆中,齐氏宗祠是一所学校,是他童年的“知识之光”。
齐氏宗祠自清朝开始内设学堂,供宗族子弟识字、念书,清朝时称蒙正学堂,民国时称蒙正小学,年前后改称下齐小学。
年至年,齐杨昆在齐氏宗祠里,度过了三年小学时光。
他回忆,当时下齐小学只有四个年级、三四名老师。老师们白天在教室里上课,晚上住在祠堂里,东西厢房为宿舍,大门左侧为厨房。“这所小学是四个自然村范围内唯一的小学,许多子弟每天翻山来上学。”
他印象最深的是,有段时间只教语文,后来新调来一位老师,才有了语文数学两门课;每到年关、清明和冬至,学校会放假,齐氏族人将猪、羊等置于祠堂牌位前,供奉祖先。
读了三年,齐杨昆转学到乡里的尚仁中心校读高年级。他记得,到了年,下齐小学已有六个年级、五位老师;年前后办学规模最大,最多时曾有名学生。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村中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孩子也跟随父母外出,学生资源越来越少,下齐小学停办。此后二十年间,齐氏宗祠一直无人管理,村民们将农具存放在宗祠里,祠堂成为凌乱的仓库。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只有形神结合,才能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年,在淡竹乡政府的引导下,下齐村对祠堂进行修缮,将齐氏宗祠改建为村文化礼堂,内设宽敞舒适的阅读区,挂牌“韦羌书院”。
淡竹乡曾称韦羌,清朝时乡里设韦羌书院,现已无遗址可循,而乡民重视文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延续至今。
齐氏宗祠内打造的韦羌书院,藏书1余册,设六组八仙桌椅,供村民及游客阅读、休闲。此外,村文化礼堂还具备书画室、电影厅、讲堂等功能。暑期,讲堂里曾开班教学古文,村中儿童均可免费听课。
齐氏家训中,有孝父母、敬长上、和妻子、信朋友、戒非为、戒角力、戒赌博、戒酒色、戒好讼等内容,敦宗睦族数百年。在韦羌书院里,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复兴。
▲韦羌书院
▲由齐氏宗祠改建而成的下齐村文化礼堂。
下齐蜜桃
台州日报记者陈伟华
种植
17年前的一天,下齐村村民齐卫军怀揣创业梦想,去山东农科院拜师取经。临别前,山东农科院院长领着他去单位的特色水果试验园,小心翼翼地从地里挖出5株桃苗,送给齐卫军,让他带回南方老家。
齐卫军百思不得其解:这桃苗其貌不扬,看上去与老家地里种的没啥两样,院长却视它们为宝贝。他原本想着带一些李苗回家,栽种在自家承包地里的。
院长介绍,这桃苗名叫“新川中岛”,是由日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果实个头大、糖度高,即使在桃乡宁波奉化,恐怕也找不到这个品种。
听后,齐卫军眼前一亮:“让下齐村数百亩荒山丘陵种上这种果子,不就是脱贫的一条路子吗?”
从山东回来,齐卫军在老家山坡地上,试种桃子、李子、橘子、杨梅等果树。反复试种后发现,从山东带回来的桃子品质最好。之后,他开始大面积种植。
种出来的蜜桃,后来经农业部相关检测机构测定,糖度高达14.1度。就是说,它比成熟西瓜的中间部分还要甜!
“桃子种在山区不积水的坡地上,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温差大,容易积累糖分。与市面上的桃子相比,我们的桃子个头要大得多,最大的一个重1.1斤,而且果形和口感也很好。认定种桃后,我们就发动村民一起种,现在全村种桃面积达到多亩。我家刚开始只种了5株桃,现在已增加到50多亩。”齐卫军说。
他算了一笔账:按标准,一株桃树结个果子,能够确保半斤以上的成品果达60个,装成5箱,每箱元,价值元;如果一株桃树结三四百个果子,个头小了,每斤只能卖1.5-2元,50来公斤价值元左右。
创优
如果说齐卫军是下齐村蜜桃的引种者,那么,村委会主任齐蒙亮则是下齐村蜜桃品质品牌的维护者。
11月17日中午,桃园被一片冬雾笼罩,若隐若现。齐蒙亮手握剪刀正在修剪桃枝。“上午8点出门,现在快10点了,才修剪了4株,估计吃中饭前修剪10株也困难。但眼下花点时间,明年开春后桃子才会长得更好。”齐蒙亮说。
3年,跟在齐卫军后面,齐蒙亮也种起了桃树,从最开始的70多株,到如今已种植株。
“前些年,我想到大棚种植。可是桃树不比蔬菜、茶树,个子高,不大可能种在大棚里,加上我们这里全是山坡,显然行不通。我们又想到,在桃树结果时,用纸袋将桃子套上。办法操作简单,但种植成本也高,一个桃子需要多花近2角钱,一斤桃子的成本就要多花3-4角。”齐蒙亮说。
齐蒙亮算起了账,一斤桃子增加4角钱成本,但收购价格能达到每斤2.8元,而且供不应求,不套袋的桃子每斤收购价就只有1.8元左右,市场需求也不如套袋桃。而从损耗来看,套袋的桃子损耗只有10%-20%,不套袋的桃子达到40%甚至更多。
“桃子套袋后,太阳晒不到,雨淋不着,小鸟也无法吃到,而且果子的形状和颜色更美了。”齐蒙亮说,特别是近年来,套袋、疏花疏果、大枝修剪和大小年控制技术等标准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村里的桃子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果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目前,下齐村种植的桃子品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每年7月15日左右率先上市的红皮白肉的水蜜桃;还有一种是8月上旬成熟的黄皮黄肉的“锦绣黄桃”。两个品种拉开时间差,错开竞争周期,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除了特殊的气候因素,我们在管理上也有方法,比如制作‘下齐村蜜桃管理年历’,全村农户都按这本年历种植,什么时候施肥、剪枝和疏果,清清楚楚。”齐卫军说。
《百姓台州》微视频第十五期
《大运河与隋炀帝子孙》
由特邀顾问郑鸣谦主讲
编辑丨张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