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活动 >>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识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识
翃鹤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春风和煦,空气清新,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由此得名,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既是一个祈福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传统节日。祈福消灾、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礼俗主题,这种大的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合一、敬畏自然、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我们古人在几千年前甚至更久远,洞察天地宇宙,求证自我,由里而外,把来年春天的清明作为一个非常大的节日,它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天、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二、清明祭祀活动的功效:祈福,消灾,养生
清明节是一年当中的重大节日,自然就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大家切记不要小视了这个环节。祭祀活动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祈福,消灾,养生。
中国人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人类最丰富的智慧,悠久丰盛的民族文化独步宇宙,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和我们相媲美。在辉煌的中华文化中,祭祀祈福文化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任何人都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既而又感到恐惧。这种对自己前途的茫然也就衍生整套的祭祀、祈福、辟邪文化。虽然这个祈福辟邪文化在过去的历史上不断地被误解、误用,但是这种套祭祀祈福活动到今天依然值得尊重,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这种祭祀祈福文化是一种探究宇宙规律的学问,它不仅是表面上有神秘性,而且能够调和人心,具有哲学以及心理学的功能。再看这种祭祀、消灾、祈福的这种仪式中有一些器物、图腾、符咒等等,这些东西是用来干什么呢?这是古人以精神念力来改变物质能量,也叫“以心驭物”,至今这种仪式的精神力量无以推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所有的祈福、祭祀活动都离不开“光明”二字。这个光明喻义正信、正念,是一种乐观的自我加持法,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沐浴在中国传统祭祀、祈福文化的同时给自己加持,如果自己的心量更大一点,更宽广一些,那么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加持。如果我们能明白其中的深层道理,那么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就会有绝处逢生很多次的机会。但是前提是我们参与祭祀祈福的人,具有足够的正信才会有成效。当一个人为此能调和自己,树立正信正念,那么祭祀、祈福、消灾的正面意义就值得肯定了。
祭祀活动又是一种养生,为什么是养生呢?养生本身就是属于中华神秘文化当中的组成部分,养生主要体现在祭祀的仪规,祭祀就是指祭天、祭地、祭神灵、祭祖先,包括纪念我们的英雄豪杰英烈,这本是人之常情,人之常心,人之常性,人之常德,人之常行,无可厚非。
在《礼记》当中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是教育人的重要场景。而在现实中我们人们做得佷差,如果家长能把这些用在可塑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一定有很大的益处。在《左传》中有:“国之大事也,唯祀于戎”。我们历届的国家领导人,常在全国各地祭奠革命先烈。
三、清明祭祀的目的与对象
祭祀活动由此来看,实乃是天人相应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我们华夏上下七千年来一脉相承,它的根源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认识探索,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俗中已经习惯成为一种自然,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基石。祭祀的内容包括:尊天敬人,祭祀祖先,敬畏天地。继承学习伏羲和炎黄祖先们的科技文化和精神文明,尊天敬人,祭祀祖宗,忠义孝悌,是为人首要的事情,治国安民是根本,都要把这个放在重中之重。我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重祭祀,这就是中国人,每个行当都有一个祖师爷。比如,木匠祖师爷鲁班。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很久以来就非常重视祭祀,重视祭祀的人一定是处处讲道德的人。
这种祭祀文化从无到有,从有返无,从无知到文明,从文明到野蛮,再返朴归真。中华民族各行各业的祭祀活动,从步骤、行为相辅相成,所以祭祀祖先行为,效仿人天楷模,向他们高尚的品德品质去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天地人性之理。这些都是每天在家教里面必须要做的事情,每天要做的事情,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这就是行祖先之道。慎终追远,道本返始,从而使官民有序,上下一心,民富国强,这就是我们祭祀的目的。
祭祀还有下面几个要点必须要记住,大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是人类文明的大宗师,自然界中有特殊能力和能量,让人恐惧也让人感激。由于不可知论,慢慢就被人神化了,成为人类最早崇拜的对象,接着尊敬和祭祀就开始产生和演化。
祭祀文化表达人们心中的寄托和安慰,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渴求。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生活充实之所在,我们各自的信仰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人不可能没有信仰,不可能没有文明充实精神生活,人们需要祭祀,文化生活离不开祭祀。比如去纪念碑、纪念塔、纪念堂、纪念馆,扫墓、献花,开追悼会、庆贺诞辰、祭祀祖宗等等,这个活动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所在,提醒炎黄子孙不要忘了根本,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些生存意义。
祭祀有祭天: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天是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在的,至高至上的,古人认为,天为百神之君,在历史长河中,历代君王和百姓都把祭天作为第一等大事,高于一切,北京的天坛就是清朝祭祀天的,这个场所,天高高在上,变化无穷主宰一切,人的生老病死,祸福吉凶全部要依赖于天。人的终身大事,新婚之喜,头一件事就是要拜天地,这就是要祈求苍天保佑,苍天无眼,苍天明鉴。还常有口头语“我的天呀”,所以对天的崇拜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祭祀天神也就成为了延续久远的民俗民风。
在民间,老百姓把天看作主宰人的命运的神,听天由命。所以,只有敬天,求得天的护佑、辅佐才能达到平安。所以不管是民间还是王宫,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天命学的影响,天命就成了中华民族风俗的本源,祭祀成了中华民俗祭祀的核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延续久远。“全然妙道”认为:天者,混元气(也是能量);天者,自然规律;天者,客观存在的自然。天用图形表示,就是圆圆空空而实有的无极图。
祭地,拜天地,有天就有地,广袤无垠的大地,包容着一切,拥载着万物,人与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大地。天公地母,大地就是我们的大母亲。祭大地就是历代王朝的利国之大典,也是深入乡村,融入的民间风俗。北京的地坛就是清王朝祭地的专门场所。祭地,是对土地崇拜,土生万物主宰万物。人生则立于大地,死则归于大地。天神高悬末测,使人尊敬膜拜。大地之母对人们关爱照顾,生万物、种庄稼、养牛羊,给予母亲般的慈爱和亲切,因而祭之风更易于深入普及人间。所以,人们对土地母亲的尊崇,尊崇而朝拜,逐渐衍生出了社禝之神,以及对山河、海泽、地理之神的崇拜,全国很多地方现在还有土地庙。
祭祖,百善孝为先,具有忠孝智慧的华夏民族,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把忠孝祭祖视为头等大事,祭祖不仅铭记着中华数千年以忠孝为本的人文思想,而且体现了特殊的民族化的古代神仙的祭祀文化活动。在天地人神三大系统中只有祖先与人最亲近,只要祭祀祖先,就能上达天意,祀祖先不忘根本,寄托哀思。其中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
古今有无数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及先祖,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平安,换来我们今天的春回大地,在这个清明时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感恩之心,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看到了万物复苏,深切感受到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生命比什么都珍贵。
四、清明祭祀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就是慎终追远、敢于担当、追求不朽、珍爱生命。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人类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个体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画定了生命的起点,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走向死亡。个体生命有死有生,生死异处,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生命现实,基于这个现实,传统中国人表现出的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一,他们看重生存价值,认为生命短暂而宝贵,必须珍爱生命,其二,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终而追远。其三,努力超越生命的短暂,追求生命的不朽,这些关于生命的基本看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明节习俗活动,并在清明节习俗活动中得以显现。中国人珍爱生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积极享受生活之乐,欣赏生命之美,踏青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此时大江南北已是生机盎然,河边柳枝的抽绿,田里红杏的初绽,都召唤人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时候人们常走出家门踏青郊游,踏青是对自然生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