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这首诗词,把每句前两个字去掉,对

发布时间:2025/4/19 11:36:28   点击数:
雌三醇软膏治疗白癜风是否有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486.html
文/芷兰小时光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词,看到这个问题,首先第一反应,当然是有损原诗意境的啊,理由如下:我们先来看看原诗杜牧简介: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年代:唐代杜牧(公元—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现在的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然后再一起来看看整首诗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告诉我们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是大节,这一天,要么是合家团聚,要么上坟扫墓,或者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小杜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小雨绵绵,细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就有客观转入主观情绪了,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的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染染,悲痛欲绝。“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融景伤怀至极,却又要冒雨赶路,小雨打湿了衣衫、春寒料峭。小杜希望能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点明了上一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迥异的焕然一新境界中,小牧童热心欢甜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正浓,村间那头酒旗飘飘。让人豁然开朗!最后再看,如果去掉前面二字,我认为:首先,且不说七言绝句的讲究,光从语感上来讲,朗读就不上口,少掉了原诗的独特韵味,从而就少掉了最重要的点睛之笔,吸引人之处!其次,我读诗词,读的就是那种韵味,喜欢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诗词中的句子去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去找到那一种意境,而如果把它的最重要的引点去掉,就少了那个属于它的韵味,意境就不同了,也没那种美感了!最后,我们每读一首古诗词,喜欢的就是它的那种韵律,除了刻意去背诵的,剩下的就是自己一读就喜欢上的,因为韵律好,读起来朗朗上口,顺带就记住了。更何况这首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生动成趣。与诗人小杜的感情脉搏一致,表达的是他当时的那种情怀。悲凉而又唯美的意境结语这是多么悲凉而又唯美的意境啊!所以,如果把最重要的引趣点去掉,那必然还是有些不妥的,感觉变了,意境就不一样了,也必然会有损原诗意境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何高见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76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