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礼仪 >> 这首清明古诗,充满哲思,不逊苏轼的
01
年4月初,台北。
这天,病床上的蒋介石突然精神焕发,他想起了马上就是清明节,于是请护士罗小姐念几首清明节的古诗给他听。护士拿了一本古诗,先念了杜牧的《清明》,因为太过熟悉,他只听了一遍,便让她念别的。罗小姐念到了宋代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当念到最后两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时,蒋介石顿时老泪纵横,让她又念了几遍。
几天后的清明节,一代枭雄蒋介石溘然长逝。
02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宋徽宗崇宁二年,因党争,他被贬广西,仕途失意,车马劳顿,让他心灰意懒,身心俱疲。于是,他掀起马车车帘,发现帘外一片青翠欲滴,才知道今天已经清明节了。
古人会在清明节选择踏青郊游,于是他让马车停下来,向田野走去,去感受这个诗意的世界。春野里,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竞相开放,心中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不由念起了几句诗:“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而另一边却是一片墓地,传来隐隐约约的抽泣声,这又让他冒出一些伤感的感觉,想到白居易的诗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一个清明节,可以欢声笑语,也可忧伤哀怨,各种对立的情绪,竟然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节日!
站立了一会,远方乌云渐起,春雷阵阵,雨滴开始飘落,但他没有离开,因为春雨贵如油,这雨水是多么甘甜,滋养着那一片片碧绿的田野,今年又将会有一个好收成。
睹物思人,在他的脑海中,一些人一些事开始慢慢浮现。他想到了一个孟子笔下的齐国人,偷吃祭品,满嘴冒油,还恬不知耻地在妻妾面前撒谎吹嘘,说是在一个当官的朋友家里吃喝,还得到了主人的盛情款待;而同时,又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介子推,在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他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让他出来,他却抱树而死,宁死也不屈服于高官厚禄。正是所谓的一样米养百样人。
而所有的人,无论智愚高低,无论富贵贫穷,最终的结局都是蓬蒿一丘,长眠于一抔黄土中。在这个世界上,人好像从未来过,仿佛一切都只存在于记忆中。
于是他有了作诗的冲动,写下了这首诗,句句运用对比,句句让人深思。
03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可见,与浪漫感性的宋词截然不同,宋诗更加理性。而《清明》一诗也正充满了黄庭坚的人生哲思。诗人由美丽的清明节想到田野里的逝者,想到宇宙人生的意义。这首诗,正是他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经历了人生的浮浮沉沉,他了悟了——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抓不住的,都要放下。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学会放下,就是成全自己。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红尘滚滚,阡陌纵横。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
正所谓:“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云山忘我,抛开得失现天真。”
在田野中沉思的黄庭坚,在那一刻,他已经回归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也正是如此,他终于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像一个单纯的孩子般说道:“吾平生无此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