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节祭祀献花摆供品,别犯禁忌

发布时间:2024/3/19 14:14:46   点击数:
中西医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9387214.html

年清明节扫墓,为避免人群聚集,有人想到网上祭扫。足不出户,类似电子点餐,公墓服务人员就像后厨,照你要求下单。其实清明节虚拟扫墓,本质上就是代办。

有个故事,夫妻二人是跨国婚姻,清明节扫墓时,外国妻子问:“你摆放的食物,他们什么时候出来吃啊?”中国丈夫回答:“他们出来看你那些花的时候,就顺便吃了。”

你送鲜花,我送美食,各表各心而已。说到底,所有的形式,都是给活人看的。为什么呢?看看这个祭祀是怎么来的就知道了。

中国民俗,在《礼记》中大多能找到本源。礼记中的记载,对于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都是些约束性的规范。有些礼节,过于繁缛与迂腐,到今天已经摒弃,有些却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比如祭祀。

皇家祭祀,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活动仪式声势浩大。祭天、祭地、祭祖宗,北京天坛、地坛、山东泰山等等,都是增加仪式感的载体。

祭祀天地,是企求大自然别和自己过不去,最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宗庙,是在强化当前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圈一下所有人,继续保持当前状态,不要有非分念头。

明朝万历皇帝,后期20多年不好好上班,很多政事儿,都没有心情参与,但祭祀这种大典活动,有一回他却毫不含糊,没有找大臣当替身,而是以身作则,从京城步行出发,其间路途很远,自然是比较辛苦,他的目的是企求老天爷下点雨,禾苗不要被旱死。

人世间的事,有两件事不能含糊:其一,谁是自己的父母;其二,谁是自己的子孙,这就叫人伦。别以为这是笑话,背后包含着中国尤其看中的礼仪问题。

明朝时期,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嘉靖皇帝坐享了这个礼仪的红利:登上皇帝宝座。同时,根据“皇考”礼仪,大臣们还要求,嘉靖皇帝应该认朱厚照的父亲为爹(实际是他伯父),至于自己的亲生父亲,放在一边就行了。

当皇帝可以,管别人的父亲叫爹,却不行,嘉靖皇帝不认套。固执的嘉靖皇帝最终还是把他亲爹搬进了太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了嘉靖皇帝这里,就改写了,有了新规矩。

所以,祭祀既然由人来执行,根据个人理解不同,势必会产生差异,有些类似佛教的几大宗派,同属释迦牟尼,却各自念各自的经。究竟谁是正宗嫡传,很难说清楚。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文章开始说的故事,甚至跨越了国界。民间祭祀不像皇帝那样顾及天下苍生,只要把自己的祖宗照顾好就可以了。《礼记》说,宗庙祭祀,礼就是节,节就是掌握一个度,凡事过了肯定不好。

明朝才子唐伯虎,晚年穷困潦倒,到了别人凑钱为他置办棺木的地步。他在绝笔诗中说:“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形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只当漂流在异乡”,世界如有阴间与阳间,阴间不过是异乡,照此逻辑,你的故乡也是别人的异乡。所以,在世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仪式有什么约束,不过是对自己心灵的释放。活着的时候,想有个好心情;死了,就如同做梦,谁不希望做个好梦?

明人冯梦龙曾感慨:“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宋代大词人柳永,写的歌词很有女人缘。柳永过世后,每年清明节,各地名妓都会到他的坟前祭祀。多年后还有这么多粉丝在怀念他,柳永若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清明节祭祖的所有禁忌,各地千差万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符合当地民俗即可。清明节为表达内心的缅怀提供了机会,毕竟,清明过后,春光明媚,人们还要迎接灿烂的明天。

文\罗渐升

如果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62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