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0 11:35:28 点击数: 次
这一天,人们纷纷祭奠逝去的亲人,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祝愿。古诗有很多关于清明的描述。《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现代诗中的“清明节”也有类似的情绪表达。轻盈,醉在这无助的尘世/点一烛清香/膜拜一生的寂然/闪烁间/回忆打开,排山倒海/层次分明的年轮/回应着无情的钟声/清明的泪眸,清明的心灵/在清明节里/静默、安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丝丝哀伤和对亲人难以割舍的深情。不过,当代的清明,大家除了扫墓祭祖还兼顾踏青春游,一家人在祭扫、怀念之后,把美好的心情绽放在春天的绚丽多彩中。清明节是华人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之一。现在的清明节是起源于古时候的寒食节,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过清明节,而不再过寒食节了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吧。说到寒食节,想到的一定是介子推的故事,相传“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的,但是从史料来看,这显然只能当做传说。从人类学会用火开始,便加快进入了文明阶段。火给人温暖,驱赶猛兽,告别茹毛饮血的愚昧;但火也可以烧光田地、房屋、甚至人类自己,因此,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火便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发展成为对火的崇拜。于是,远古时期的人们便有了“改火”的习俗,就是在开春以后,将去年的火种全部熄灭,再用新的树木重新制作火种。禁火期结束的这一天就是清明。汉朝时,寒食清明这两个节日便渐渐拉近,逐渐融合成一个节日。现在的清明节已经没有禁火期,标志性的习俗是祭祖。寒食清明期间祭祖,在唐朝以前是民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称为“野祭”,后来受到唐朝官方认同并倡导。由于唐朝开放包容,还发展出插柳、踏青、蹴鞠、秋千、咏诗等系列积极有趣的习俗活动。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在中国已根深蒂固,祭祖这一习俗自然更加推崇。明清到近代,中国人利用火的能力提升以及火柴在欧洲被发明并传入中国,让崇拜火彻底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寒食节便自然的成为了历史,退出了公众的视野。清明节又是缅怀革命先辈的日子。各单位特别是学校都会组织大家集体祭拜,一边缅怀逝去的英烈的丰功伟绩,一边寄托哀思,并提醒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年,清明节祭扫要特别注意安全:1、乘坐公共交通一定要佩戴口罩。如果出现呼吸道症状,特别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或者用自己的衣服遮挡口鼻,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保护,也是基本的呼吸道卫生的素养和要求。要与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是一米以上。2、合理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避开扫墓高峰时段,避免拥挤,减缓交通压力,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现场执勤民警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自觉维护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3、疫情期间,口罩必不可少,最好乘坐私家车,减少接触流动人口。不倡导跨越千里缅先怀,心意到,则行到。不组织、不参加大型扫墓活动,严防疫情扩散。4、拒做马路“低头族”,在开车、骑车、行走或路边等待时,都要时刻注意路况,不要因为低头玩手机酿成事故。一个国家级的节日,与山水有关,与生死有关,与悲欢离合有关………在此,祝愿行走在路上的所有忠孝之人,清明节出行如意,万事顺心。本文部分素材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69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