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发布时间:2025/4/22 12:57:11   点击数:
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一种可以剥离原诗背景的情境描写。杏花的开放一般是三到四月,是春盛时节的景象。卖花人采摘了杏花,进得城来,卖给深门大院的女子妆点庭室,让春色蔓延。这种生意如今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卖花的少女和大妈,玫瑰最多,但是有意思的还是白玉兰之类香气淡淡,不常见的花骨朵。如今都是在人流多的地方,而宋朝的时候,理学盛行,大家闺秀都深藏闺房,难得外出,所以才会有“深巷卖杏花”的情境发生。这两句其实都是写听觉,“一夜听春雨”中散发出诗人的一些别样情思来,春日正好眠,诗人为什么一夜无眠呢?背后多多少少有些事,让人心神不定。清晨来临,远远听到卖杏花的声音,知道雨停了,春意从那些巷子里的声音荡漾出来。既悠远,又有着希望。这两句诗发散性很强,如果单独拿出来,很容易激发不同读者的自身情境代入。这种寓情于景,却对感情指向模糊,正是晚唐诗歌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成为千古名句,而不是那些寡淡的说理句子——哲理虽然高深,但老百姓不喜欢。我们看陆游这两句诗在他的表达中是什么意思。《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律。格律严合,文法严谨。平仄严合。仄起入韵格式在以往的文章和格律诗专栏都有推导讲解,没有必要反复说明。而且一般人读诗,更看重的是语音流丽和内容意境。因为格律严整,所以发音流丽,没有诗病。如何“文法严谨”?在专栏也曾经讲过,七律是有普遍文法的,即“起承转合”。而一首诗的真正内容,也就是真正的诗意导向,其实是暗含在“起、合”之中的。“承”是对“起”的延续,而“合”不但延续颈联的“转”,还要回归首联。所以很多律诗可以使用“中二联截取法”——因为中二联一般是铺陈、描写,我们把它们先放在一边,只看首尾联,如果诗意安排得当,就能得到一首表达心迹的绝句。意思同样是完整的,只是相对来说缺乏描写铺垫,不过更加有利于我们读懂一些含义比较模糊的作品。把中二联去掉,得到一首七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依然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六麻”部的格律七绝。意思就明确多了,同时情感也更加凸显。临安,就是杭州。年,陆游因为前一份公职上私自开仓放粮被弹劾,已经赋闲五年。其时他已六十一岁,却因为闲居创作,诗名大盛,被宋孝宗召回朝廷授予严州知州。就算是今天,这个年纪都可以退休了。原本以为就此诗酒度余生的陆游,忽然又要进京面圣。虽然雄心未曾衰退,但是经过几起几落,于世情早已经看淡了。“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间的味道,就是世态人情。京华,京城的华彩,代指京城。现如今的世态人情啊,淡薄得像纱一样,我本已江湖游荡,是谁又让我走马入京城,客居如此呢?因为要等待面圣之后才能去严州就职,所以只能住在客栈,等宋孝宗召见,自然是“客居”京华。注意,这里并不是真不知道谁让他来的,只是用这种提问来表示自己也是身不由己,是一种谦虚和客气。剩余43%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76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