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内容 >> 清明踏青忙,原来古人的雨花一日游是这样的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是清明二字的由来
在古代
这美丽的名字不仅是春天的时间仪式
更是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
清明时节,对于古人来说
不仅仅是祭奠祖先、上坟扫墓的日子
也是举家出游,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古代南京人踏青,城南雨花台是首选
在那里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雨花台去踏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代南京人踏青,城南雨花台是首选。明《正德江宁县志》中就有记载:“携酒游山,城南雨花台最盛,谓之踏青,每日游人晚归如蚁。”那时,人们举家出行,除了上坟,还会登上雨花台远眺,到梅将军庙上香,于梅岗赏梅、坐木末亭饮酒吟诗。期间,人们一起折柳、耍青、斗草、扑蝶、放风筝、荡秋千、射箭、泛舟,玩玩“曲水流觞”、吃吃小吃,也是一种享受。
南宋绍熙二年(年),杨邦乂的侄孙杨万里到建康任职江东转运副使,写下了《三月三日上忠襄坟》,诗中也详细记录了雨花台踏青盛景:“暖轿行春底见春,遮栏春色不教亲。……草藉轮蹄翠织成,花围巷陌锦韪屏。早来指点游人处,今在游人行处行。淮山脚下大江横,御柳梢头绛阙明。览尽山川更城郭,雨花台上太奇生。天公也自喜良辰,上已风光忽斩新。……游人不是上坟回,便是清湍褉事来。最苦相逢无处避,天禧寺及雨花台。女唱儿歌去蹈青,阿婆笑语伴渠行。只亏郎罢优轻杀,櫑子双檐挈酒饼。粉捏孙儿活逼真,象生果子更时新。输赢一掷浑闲事,空手入城羞杀人。”
高座寺尝小吃
崇祯四年(年)清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王思任与赵履吾、李奇玉等人,携酒登上雨花台踏青,尽兴之后,他对赵履吾感言:“秦淮河故是一长溷堂,夫子庙前,更挤杂,包酒更嗅不得,不若往木末亭,吃高座寺饼,饮惠泉二升。一鱼一肉,何等快活也!”
高座寺起面饼历史可以追溯到南齐。《资治通鉴》记载:永明九年(年)正月丁卯日,皇帝下诏在太庙四时之祭,齐武帝萧赜根据先祖生前不同口味安排祭品。其中,祭祀齐高帝萧道成的为肉脍、菹羹,给母亲昭皇后的为茶叶、粽子和炙鱼,而给其祖父(齐宣帝)的正是起面饼和鸭肉羹。宋代赵崇绚撰《鸡肋古人嗜好》记载:“齐宣帝嗜起面饼、鸭臛”。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经常在高座寺闭门打坐,对高座寺起面饼制作过程进行了研究总结,改名“雪蒸饼”。他在《物理小识》记载:“薄切涂蜜,或以油炙之;铺纸上散火气,或以油焠。芋粉以糖霜养之。千层曰蓑衣,薄者曰不托。北谓之馍馍,白下高座寺薄饼,乃熟汤和而烙不黄者,以沤兰卷之。”
高座寺起面饼究竟有多好吃?北宋的户部尚书陶谷在《清异录》中将之列为金陵美食“七妙”之一,并且称赞说:“起面饼以城南高座诸寺僧所供为胜”、“饼可映字”。南宋大文豪杨万里则用诗文赞颂:“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
永宁寺品茶香
位于雨花台附近的高座寺、永宁寺,每到此时也是人流如潮,相当热闹。人们来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品茶,用泉水泡的茶。
《江南通志》记载:“永宁寺在府梅冈,古名刹,昔高座亦名永宁,今为二寺。后有方孝孺、景清二祠。其地高敞,群峰环绕,上有木末亭,南对雨花,北眺钟陵,据南冈之胜,永宁泉出其下。”
当年的永宁泉清水一潭,深六七尺,大旱不涸,清洌甘美,沁人心脾,自古为金陵名泉。
茶从一产生就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东汉时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而佛教和茶则在晋代结缘,所谓“茶禅一味”,始建于晋成帝时期的高座寺也不例外。高僧们在这里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相传南宋诗人陆游到永宁寺游玩时,曾用永宁泉水泡茶,特别赞赏,称此泉为“二泉”。后来的文人们就多称此泉为“江南第二泉”。
明代茶人辈出,品茶家陆树声提出“煎茶七类”,即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等七条,将饮茶上升至艺术之谈。徙居南京的云泉沈道人云:“凡茶肥者甘,甘则不香。茶瘦者苦,苦则香。此又茶经、茶诀、茶品、茶谱之所未发。”可见在明代饮茶之尊贵和时尚。
清同治年间,江苏候补知府何维朴题雨花台永宁泉茶舍联云:“小窗多明,俯拾即是;众山倒景,乘空欲飞。”
清代吴敬梓撰《文木山房集》:“永宁泉,泉极清洌。茶社酒村皆近泉之左右,游人于此小憩。近年冈下建仓颉庙,郡中士大夫春日以牲牷酒醴致祭庙中,奏古乐,用佾舞,每倾城往观。此殊有三代报赛风,不似笃信浮屠者,梵呗喧天,香花匝地已也。”
清代诗人储国钧在《高座寺》诗中描述:“石径分茶社,云峰闭磬声。上方无客到,趺坐豁羁情。”
民国南京著名学者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描写过“人家率于是日诣雨花台永宁泉品茗为乐”的情景:“泉水清冽,足湔烦渴,往往谈笑竟日,看夕阳而归!”
据说,直到上世纪中期,仍有不少南京人按月订购此处的泉水。
西善桥去踏青
《金陵岁时记》载:“吾乡每岁届清明节,放风筝者麇集南城外之雨花台,山半有永宁泉茶社。……亦有售善桥秋油干者,谓之茶干。”
文中提到的“善桥”即今雨花台区西善桥一带。茶干的得名,源自南宋末年。文人雅士以之佐茶,闲暇时三五好友,各一杯清茶,配之六七块茶干,悠然自得。
所谓秋油,即每年深秋榨出的第一抽油。清人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载:“筌油则豆酱为宜,日晒三伏,晴则夜露,深秋第一答者胜,名秋油,即母油。调和食物,荤素皆宜。”制作原料是大豆、酵母和盐,大豆煮熟摊凉,拌入酵母菌块,一层盐一层料,逐层入酱缸慢慢成熟发酵。酱缸的中心留出深入缸底的洞,保持酱体的活性呼吸,便于观察。历经一到三年,酱身已熟,渗出原汁酱油,用长柄竹筒舀出,称作“抽”。酱缸很大,不能全倒出来,而且中间的酱油边抽边渗边卖,这也是过去酱园做零售生意的必然。
酱缸的第一抽称为头抽,颜色艳,味最鲜美。秋天霜降后打开新缸,汲取头抽,即是秋油,可谓豆香饱满,滋味甘醇悠长。直到今天,苏北、南京一带的老人口语中仍然称酱油为秋油。
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江宁乡白塘有蒲包、五香各干,以秋油干为佳。秋油者,酱汁之上品也,味淡可供品茶,故俗呼茶干。”这里说的蒲包干为圆形,是将豆腐用“蒲包”包扎而不是用布包扎的,制成后上面有细细的篾纹,所以称之为“蒲包干”。而秋油干是方形,是将压好的原干生坯再次下锅,用甜稀、焦色、酱油、冰糖、茶叶等制成的汤汁煨煮。待茶干入味,停火浸泡即成。
当年的西善桥秋油干色泽暗红偏黑、细嚼韧性强、对折不裂缝,撕开有裂纹,是品茗下酒首选佳品。
清
明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节令
在这个节日里
处处是绿树幽簧的风光
渗透着传统文化的芳香
同时寄托着丝丝怀念的哀伤
此时小草发芽,青绿初显
人们纷纷结伴出游,踏青赏花
感受美好春光
这个节日中
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何不跟随推荐的路线
感受古人的雨花一日游
内容来源:作者朱向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