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九月九,重阳节,这些事情要知道

发布时间:2018-1-22 7:36:37   点击数:
  “重阳节”人脑海里就会想到踏青、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那么什么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做什么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年重阳节是在几月几日,哪一天?Q

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A

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星期日)

Q

重阳节放假吗?

A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重阳节不放假。

重阳节的来历: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生活在龙岩的你,重阳习俗知多少?

墓祭

  龙岩风俗分“春祭”、“秋祭”。即祖辈去世入土安葬后,未捡灵骸者,应在清明节去祭祀,即“春祭”,俗称“做清明”。除此以外,也有部分人在重阳节前后去祭祀,即“秋祭”,俗称“祭墓”。

踏秋

  俗话说的好,九九重阳,敬老情长。平时我们在外奔波,为生活打拼,许多时候都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在孤寂中日渐苍老,成为了这样一群空巢老人。重阳节别名“老年节”,意在到了这个节点上,疲于奔命的小伙伴儿们,烦请卸下身上的重担,回家探望父母,陪着他们出门散心,再多的物质也换不来精神上长情的陪伴。

登高

  部分客家地区还称重阳节为"兜尾节",意为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日,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上杭城内习俗

  闽西客家地区过重阳节颇为隆重。尤为在上杭城内,过去从九月初一至初九日,男女多行食斋,到九皇宫把九皇。家家户户插茱萸。民间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如果重阳遇上"霜降",则认为"晦气",民谣"霜降对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所以有的人家重阳忌生火煮饭。乡村节日饮食比较丰盛,因这时正值秋收完成,农户借此节日稍事休息,加加餐,所以家家户户煎饧、煎灯煮糕、杀鸡宰鸭。县城就比较简单,一般做几道时鲜菜吃就是了,如板栗炖鸡、煮雪薯(淮山)包等。

图片可以左右滑动

编辑|曾荣贵责编|俞丽珍监制

吴庆安 

联系我们

新闻-招商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00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