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发布时间:2015-5-4 13:05:00   点击数:
”这句俗语在晋江几乎无人不知,可见咱们晋江民间对清明节扫墓祭祖非常重视

闽南地区多山,现在仍有很多人扫墓要上山孕妇要是爬上爬下,容易动了胎气

1.不可在墓地照相

“扫墓的时候,人们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上山祭拜,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踏青则是春暖花开外出欣赏自然美景,进行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等文体活动”周仪扬说,人们对于两件事所怀的心态不一样,心情也就不一样,所以扫墓和踏青这两件事最好分开进行

清明节扫墓的禁忌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祭奠已故亲人的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人伦情怀的典型表现“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这十二个字,在周仪扬看来,足以表达清明文化的所有内涵

当扫墓有跪拜、鞠躬等仪式时,按照传清明节高速是否收费统习惯应遵循先长后幼、先男后女的顺序

有些人的生日若和清明节“撞车”,适宜庆祝吗?周仪扬建议,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把生日提前或推后庆祝另外,清明当天也不要买鞋因为民俗认为,“鞋”与“邪”同音,不太吉利

4.不过生日忌买鞋

3.第一炷香应先敬后土

周仪扬说,清明节去扫墓,人们不要穿太艳丽的衣服,也不要化浓妆,否则显得不严肃、不尊重扫墓时,最好着装简朴、装束简单,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我认为感恩和缅怀,是清明节文化的核心”他说,人们通常在这个节日里合家上山扫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寄托和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追思,这不仅是对家族文化、家风、家教、家规的重新回顾和传承,更是能让后人怀念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4.先长后幼先清明节的习俗男后女

5.扫墓≠踏青

清明节扫墓的注意事项

3.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2.忌浓妆艳服

许多人在清明节当天,天刚蒙蒙亮就上山去扫墓,就如同年三十晚上12点“抢头香”一样,以为扫墓的时间越早越好尤其是未婚或新婚夫妇,往往抢着第一个去扫墓,想“早生贵子”周仪扬表示,其实一天中扫墓最佳的时间段是7:00-16:00

后土在道教中被列为四御之一,她是主宰大地之神,被人们称为“地母”早在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也把祭祀后土神相沿成俗在晋江,有些比较大的墓的一侧都会有一个“迷你型”的墓,碑上写着“后土”周仪扬建议,扫墓前应该先点一炷香敬后土,对墓地守护神表示感谢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诗句有哪些定为寒食节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节与寒食节合并为一日相传寒食节起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他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这更赋予了清明文化丰富的内涵:忠义、清廉”周仪扬说

2.孕妇最好避免上山扫墓

12个字表达清明文化所有内涵

1.扫墓并非越早越好

现在电子产品普遍,几乎人手一部加上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深受年轻人喜爱,“随手拍”成了一件十分流行的事儿然而,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的时候,也拿起或相机拍照,周仪扬认为这是不妥的“扫墓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要认真严肃,才尊重亡者”他说,扫墓的时候不要跟亲人合影留念,更不要在墓地前拍照

中国古代在清明时节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因为15年清明节放假安排清明节前后,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据介绍,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国民政府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从那以后清明节才与植树节分开“所以清明节与植树造林、低碳环保这一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周仪扬说

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和行为都比较开放,在扫墓的过程中,往往没有顾及一些传统习俗,没有避免一些该禁忌的行为

福建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周仪扬认为,关于2014清明节几月几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然而这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概念里却越来越模糊他建议,人们应重视并还原清明文化的内涵,明确在清明节扫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禁忌的地方

晋江新闻网4月6日讯“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某———闽南话,老婆)清明节前后十天内,即使是远在海外的外出者,很多人都力争回归故土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能不能陪朋友去扫墓?关于这个问题,周仪扬认为,如果不是家庭成员,只是作为外人的身份去陪同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如果你的朋友约你一起扫墓,最好不要去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10.html
------分隔线----------------------------